清代皇帝死后,丧葬仪式十分隆重。
清代沿袭我国古制,称新死尚未安葬的皇帝为大行皇帝,意思是一去不复返了。
大行皇帝死后当天小殓,为死者穿戴好衣服鞋帽。嗣皇帝、皇子、皇孙,都要穿孝服,摘掉帽子上的红缨,剪去一缕头发。宫内女子自皇后以下,都要摘掉耳环,去掉一切头饰。
小殓之后第二天大殓,将大行皇帝抬入梓木制作的棺材梓宫。大殓时,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都要进入乾清门,瞻仰大行皇帝遗容。嗣皇帝、皇子、公主都要站在乾清宫丹陛上,行大殓礼。
大殓之后,梓宫停在乾清宫正殿,设大行皇帝灵堂,供人祭奠。
清代规定,不论皇帝死在什么地方,大殓以后,都要把他的梓宫运回紫禁城,运到乾清宫停放一些天,一般不超过27天。如顺治、乾隆、同治三帝死在养心殿,康熙帝死在畅春园、雍正帝死在圆明园,嘉庆、咸丰帝死在避暑山庄,都在大殓之后,把他们的梓宫运回乾清宫,设灵堂祭奠。
大行皇帝的梓宫从宫外运回紫禁城,嗣皇帝要跪迎。咸丰帝的梓宫运抵紫禁城时,就是嗣皇帝、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帝跪迎于东华门外道旁的。
在乾清宫设大行皇帝的灵堂的同时,还要颁发大行皇帝的遗诏于天下,宣布全国致哀,27天内不许演戏作乐。
在乾清宫按规定仪式祭祀大行皇帝之后,梓宫就要移送到临时停柩之所殡宫去,移到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
从乾清宫移梓宫到临时停柩之所,先用小轝抬梓宫出景运门,再换用大升轝运送梓宫。清代入关后头一个皇帝顺治的梓宫是移到景山寿皇殿时,头一天就已陈列好了卤簿仪仗及象辇,当天黎明,梓宫启动时,文武百官一直从东华门排到景山,跪再道左哭送。
嘉庆帝的梓宫是从乾清宫移到景山观德殿的。嗣皇帝道光一路哭泣步送,从东华门进景山东门,京中自王公大臣官员以下,一律白袍,伏在道左哭送。
临时停柩的殡宫也有选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那是道光帝的梓宫。
在槟宫停柩一段时间后,又要经过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最后才葬入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或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
皇帝死后,嗣皇帝还要为大行皇帝上谥号和庙号这样,一个皇帝在生前有年号,死后又要加上庙号和谥号。
年号,是皇帝继位后,为了记录他在位的年数而立的名号。
庙号,是在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特地起的尊号,如某祖、某宗等。
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生前的事迹,为他评定的一个称号。
如雍正帝第四子弘历在1735年即位,定年号为乾隆,他即位之后的第一年,即为乾隆元年。第二年,即位乾隆二年。他死后,庙号为清高宗,谥号为纯皇帝。
又如明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庙号光宗,谥号贞皇帝,因为他当上皇帝不到一个月,因病吃了红丸而死,在位时间短的如同电光一闪,转瞬间即消灭,因此给他定的庙号为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