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悲剧,历来为世人所瞩目。辛亥革命后,董鄂妃的来历问题,又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猜测,先曾说她是明末名妓董小宛,后又认为她本顺治弟媳、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前一种说法属于误解,较快得到澄清,后一种意见则绵延不绝,流传至今。近年来,关于董鄂妃的死因,也成为研究者探讨的课题。这些都是牵连面较广的问题,本文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此作一初步剖析,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董鄂妃的来历
关于董鄂妃的来历,官修史书一概避而不谈,唯有《汤若望传》提供了下述线索:
“一六五八年(顺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击。第三位皇后所生之子,原定为皇位继承者的,于产生后不久,即行薨逝。……这位太子的母后不久崩殂。”(1)
《汤若望传》还指出:“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〇年(有误,应为一六五七年,即顺治十四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薨逝。”(2)
显然,这里所说的“第三位皇后”与“贵妃”是指同一人,即皇贵妃董鄂氏。她于顺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顺治特为此举行隆重庆典,称为“朕第一子”(3),准备立他为皇太子。翌年正月,皇四子夭折,被追封为和硕荣亲王,葬于孝陵西侧黄花山。十七年(1660年)八月,董鄂妃死,追封端敬皇后,即顺治的第三位皇后。
《汤若望传》并没有将董鄂妃与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相联系,然而《清世祖实录》的有关
记载,恰巧为人们提供了可做此推断的理由: 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日(己酉),“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薨,年十六。”
八月二十五日(庚子),拟立“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为贤妃”.
九月二十九日(甲戌),拟立“董鄂氏……为皇贵妃”。
十二月初六日(己卯),“册内大臣鄂硕女为皇贵妃,……颁诏天下”。
不止于此,据《清世祖实录》载,拟立董鄂氏为贤妃的当天,以及拟立董鄂氏为皇贵妃的前四天,清廷都曾遣官致祭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这似乎更反映出在册立董鄂氏与致祭襄亲王两事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神秘联系。
在缺乏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根据上述记载,认为董鄂妃原本是顺治弟媳,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亦即《汤若望传》中所说那位“满籍军人之夫人”。
事实真的如此吗?首先,有必要查阅清朝玉牒,或《爱新觉罗宗谱》。
《爱新觉罗宗谱》所载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婚姻情况是:“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和硕达尔汉巴图鲁亲王满朱锡礼之女”。(4)这表明,第一,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并非董鄂氏,而是孝庄皇太后的亲弟满朱锡礼之女,即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第二,博穆博果尔没有侧福晋。以此看来,《汤若望传》未曾将董鄂氏与襄亲王相联系,并不是偶然的,恰恰表明它如实记述了有关情况,是可信的。
下述事实,也有助于探讨董鄂妃的来历。
博穆博果尔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一子,崇德六年(1641年)十二月二十日生,母为懿靖大贵妃,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封和硕襄亲王,十三年七月初三日死,年十六岁(5),实际年龄仅十四岁又七个月。他长于深宫,又过早疡逝,《清世祖实录》及其它清代史料中,均无他曾率军出征的记载,事实上,当时清廷也勿须让一位年幼的皇子去前线冒生死之险。他既然未曾经历战阵,也就够不上是“一位满籍军人”。况且汤若望凭借其特殊身份,频繁出入朝廷,与顺治比较接近,了解清朝不少情况,对于皇室的主要成员绝不会毫无所闻,岂能将一位地位显赫的皇子、顺治之弟、并享有亲王爵位之人,含混地称为“一位满籍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