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呢,胤祉和雍正的关系,以及诸皇子与雍正的关系,在康熙朝末期以及整个雍正朝,无非分为三类,第一,宿敌,典型代表,八爷党的诸位爷,第二,亲卫队,十三爷,十六,以及后来的十七,第三,无关痛痒又不得不防的诸位,典型代表,咱家三爷,以及五爷,十二爷等。
第一类既往不咎,毕竟曾经是对立的政敌,胜利者要怎么处理,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姑娘想说,恐怕老四自己开始都没想到自己是胜利者,所以,上了位开始得瑟,这咱们谁也没办法,这俩帮人打,斗,咱们只能笑笑,不能评论,不然就等着四爷党来爆吧吧,没意思,不说了。第二类人,也可以跳过,十三就不说了,十六估计一早就入党了,不过没什么作为,但是没有站错队!十七是十三推荐给老四的,不然他还在守灵呢……好,说第三类人……
再有,就是,老四上位真的是晴天霹雳啊,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咋就是他呢?大家都没看出苗头,这个黑马吧,容易受质疑,这很正常,不过也不用把其他的白马都搞死吧?
咱家爷,呵呵呵,就是那种赵楷似的人物,著书立言,名满天下,先不说这个好不好昂,会不会弄成北宋那个样子估计也不太好说,但是,他在读书人心里还是有影响力的,作为年长皇子,必然他也在大家假象的继承人之列。这点老四很受不了,怎么看出来的?他抢了咱们爷的老师陈梦雷辛辛苦苦搞了那么多年的《古今图书集成》,还把人家老先生放逐了,这是什么行为?姑娘斯文,不乐意骂人……
另外,再说有点影响俩人关系的,就是咱家爷的性格,为啥呢?咱家爷属于那种不叨叨型的,有事儿说事儿,不该我事儿我不点。话说就是有点酸,13他额娘去世,追了个“敏妃”的号,居然要全体皇子服丧百日不许剃头,娘来,这是多大特权?您想啊,这紫禁城那么大,一年死多少人啊?整天这么个弄法,大家的头型就都fashion了。估计胤祉也没在意,该剃头剃头,读书人就该文文净净,清清爽爽的么……结果……降爵了……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老四老婆孩子死的时候,胤祉没怎么表现出悲伤来,话说,谁家不死老婆孩子?又不是自己自己家的,都不认识,怎么伤心?要是伤心大了,估计又有好说你心里惦记他老婆了吧?没法说!哎……老四酸不溜的说自己“为君难”,他他妈怎么不说为臣更难呢?况且,做这种人的臣子简直就是折磨!至于十三的葬礼,咱们爷迟到早退,这个确实不大好。但是这俩位爷生前有交情吗?交情深么?没看出来……老四就是要求人家和他同喜同悲……他他妈以为自己是谁?神?他亲妈都不待见他,还能说啥?
第三
咱们爷明白戳他脊梁骨。处理八爷党的时候,老四假惺惺地叫大家讨论一下该拿老八怎么办?你说谁敢说不办?那不明白说自己是八爷党,自己找事儿,找死么?于是肯定说什么,弄死,炒家,夺爵,剥宗籍之类的。这时候,某人装仁慈了,你他ma早那么仁慈大家用的着这么为难么?你都给定性了,谁敢罚轻了?咱们爷就说了,行,你要想杀了他,这个罪名你想叫我担的话,“我情愿承受”,担就是了,无所谓,大家都不干净了,就是同类了,你就不找事儿了吧?结果老四觉得很没面子,开始絮絮叨叨的解释。话说很多人说咱们家爷此举和大阿哥当年一样愚蠢,姑娘说,呸!动动脑子,看看这两件事那有点相似?觉得不合理的四党,咱们可以在研究……
基本上就这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四折腾咱们爷,就是心里有毛病!还别就说咱们爷,看看十五爷,老四他妈一手带大的,结果怎么样?人家老实巴交一个孩子,老四就给封了个贝勒,弄到遵化守灵去了,雍正八年二月,晋愉郡王,第二年,人家就挺不住,去世了,享年39……
狠吧?,没治,就这么个人……
先说对于咱家爷的问题,咱真的很愤慨,说白了就是某人自卑,心理有点嫉妒。
要知道圣祖爷是很疼爱咱家爷的,有这么几件事儿,第一,四爷党都大肆标榜老四诚孝,圣祖爷爱上他们家老四的园子去玩儿,但是游行记录里,咱们家爷的赐园是第一的,频率也相对密集,还有几次是过大寿的,者可以说明,晚年,圣祖爷确实在咱家爷身上得到了一个父亲应有的快乐,所以圣祖爷不是独看重老四!第二,孟光祖事件,大约是康熙五十七年吧,咱记不大清了,就是说,咱们爷的属人,小孟,私自去地方走动,没有上报,还代咱们爷跟地方官私相授受,这个事儿连年羹尧都牵扯进来了,影响很不好。这事儿圣祖爷怎么处理的?孟光祖,明正典刑了,话说其实是为了灭口,然后,跟小魏说,你和三阿哥朝夕相处的,以后要是谁敢那这个事情说事儿,你一定要“以命保之”!什么意思?咱再对比下“毙鹰事件”,同样是皇子身陷囹圄,圣祖爷截然相反的态度说明啥?爱!信任!话说这个事儿吧咱们看就是这样,要么,老爷子信任咱们爷,要么老爷子觉得咱们爷希冀大位也无所谓,总之就是保着护着,不让伤着。估计这对老四来说,心里不是滋味儿吧?
再有,就是,老四上位真的是晴天霹雳啊,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咋就是他呢?大家都没看出苗头,这个黑马吧,容易受质疑,这很正常,不过也不用把其他的白马都搞死吧?
咱家爷,呵呵呵,就是那种赵楷似的人物,著书立言,名满天下,先不说这个好不好昂,会不会弄成北宋那个样子估计也不太好说,但是,他在读书人心里还是有影响力的,作为年长皇子,必然他也在大家假象的继承人之列。这点老四很受不了,怎么看出来的?他抢了咱们爷的老师陈梦雷辛辛苦苦搞了那么多年的《古今图书集成》,还把人家老先生放逐了,这是什么行为?咱斯文,不乐意骂人……
另外,再说有点影响俩人关系的,就是咱家爷的性格,为啥呢?咱家爷属于那种不叨叨型的,有事儿说事儿,不该我事儿我不点。话说就是有点酸,13他额娘去世,追了个“敏妃”的号,居然要全体皇子服丧百日不许剃头,娘来,这是多大特权?您想啊,这紫禁城那么大,一年死多少人啊?整天这么个弄法,大家的头型就都fashion了。估计胤祉也没在意,该剃头剃头,读书人就该文文净净,清清爽爽的么……结果……降爵了……这是其一
个人觉得有意思的是《熙朝雅颂集》,里面有各个皇子的诗,挺有意思的,对比一下,觉得很可爱。
话说“雍正明刀真枪的老十和老十四最后也只不过是圈禁”,十阿哥其实不是很多小说里面写得那么耿直愚鲁,感觉上他在八爷党其实没做什么大事,只是说,他出身好,八爷党需要他坐镇和支持,但是相对于九爷,咱想说,其实十阿哥挺含蓄的,很过火的,无非就是那句“雍正新君”,若不是和八爷党站在一边,估计也是个太平阿哥吧?而且,他最后服软了,说什么自己以前年幼,不知事,被阿奇那所愚,就跟十四一样,大家最后都以这样一句话结束自己的抗争,满足老四的征服感,从而换取余生的安宁……话说,十四咱就不说了,他是老4的弟弟,可是在胤禩罹难之后还是威胁十四,说,以前你愿意与老八同生共死,现在他死了,你要是敢祭奠他,就和他一起去死吧……十四就说了和十阿哥一样的话,然后,在寿皇殿吃斋念佛……想想也可笑,感情是什么?在强权面前,根本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奢侈品,也或许说,大家本来就是感情和利益相互掺杂的,当利益没有了,微弱的感情就已经无以维系沉重的现实了……
另,“不是介入了皇子之争啥的不能记典的罪过呢”这个咱不敢说,没穿越的人都不敢说……呵呵呵,历史就是这样,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一定的意识,就是有蛛丝马迹,也不能定论什么,因为历史记录的是,那些回不去的过去……
允祉曾写了四部诗文集。在勤懋殿和畅春园北园读书时写的《课余集》;随皇帝征战漠北(噶尔丹),南巡吴越写的《扈从集》;闭门读书思过写的《责躬集》;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这三集编成,由陈梦雷题了课余集后序”、“扈从集后序”、“责躬集后序”。康熙四十至四十二年(1701-1703),这三年允祉带着陈梦雷多次随康熙皇帝出巡,“北涉大漠,南历青兖(山东),西观周汉之故都。于山见嵩华泰岱之雄,于水见三门砥柱之奇,问俗观风,则备历齐鲁燕赵秦晋韩魏之城”,写成《辛壬癸集》,由陈梦雷写了“辛壬癸集序”。可惜这四部诗文集今天已只字难寻。乾隆帝继续其父的政策,压制雍正皇兄弟中的政敌留下笔墨著作。康熙帝有的皇子如胤禛、允礼等,都留下了咏其别墅的大量诗词。我们虽能欣赏到陈梦雷描写熙春园的几十首诗词,惟独允祉写熙春园的诗一首也看不到。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之敏妃(皇十三子允祥之母)死后,本来蓄发戴孝的允祉,未满百日就剃了发,这触犯了康熙非常看重的“孝”的家训。因此,虽然允祉在康熙三十七年21岁时最先晋封郡王,但康熙三十八年22岁又降为贝勒。允祉受罚又受到父皇的训诫,康熙御笔《制节谨度》应就是此事过后,皇帝消了气后才题的。康熙帝信奉宋朝朱子理学,朱子所撰书中有:“孔子曰:在上不骄,髙而不危,制节谨度;……”康熙对古文评论有“经称诸侯之孝曰制节谨度”这样的御批。他晚年还论述作为人子要孝父母:“制节谨度道法之在所必遵。”允祉曾为此反省了几个月,把责己思过的诗合成《责躬集》,陈梦雷所题《后序》说:“吾王乃虔恭痛自刻责,又申饬府属,凡事必尽言归戒。戊夜早起,戴星入朝,人定始归。治府事毕,犹讲诵经史,漏二鼓乃罢。虽寒风雨雪,未尝少间。巳乃天心悦豫,宠锡有加。”他说允祉五更起,晚归读经史至二更。几个月后康熙帝才谅解了允祉。作为圣训,看来允祉在那儿居住就把《制节谨度》卦在那儿,最后悬挂于熙春园。
[ 此帖被felix在2013-07-12 00:5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