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奏折朱批看怡亲王之“户部理财”
雍正践祚,国家财政不敷是他最老大难的问题之一。元年他派怡亲王总理户部和三库事务,自此直至雍正八年怡亲王逝世,户部事务基本都是怡亲王“一把抓”。
十三一上台,为了解决国库空虚和地方官员挪用国税的严重问题,制订了非常严厉的措施,即每年春秋两季,各省巡抚必须派人将全部税收解京送部,如有特殊使用也必须在送部之后,由户部统一下发,或赈灾,或修建工程等等,有违时者即行严参。这一规定虽然杜绝了一些弊端,但对地方财政管的太死,地方督抚都有很多意见。但雍正对这项规定非常支持,甚至不惜为此斥责大臣。
福建巡抚毛文铨要求将福建的钱粮缓交,遭到雍正痛斥,他的下一篇奏折引了朱批全文,现录如下:
福建巡抚臣毛文铨谨奏为奏闻事。窃臣前者具奏闽省米粮雨水各情形折内又附奏请免拨京饷三十一万两缘由,钦奉朱批:此等事朕不深悉,怡亲王公正不私,尔果得理,当将情由达部,今便奏朕,朕亦发部议。怡亲王若是问尔等将使用存私之流,少不得费朕一番心也。观汝此奏急迫之景,必报部存库之项不足,内有遮掩之故,若有此等当认罪检举,若蒙混赖朕以不悉之事发旨,无有是理也,此等偏袒朕不为也。怡亲王朕信得及,尔等朕实未至信也!王子再不肯将不应发之项提发,无此理也。但据实报部,王自有料理奏朕,若设巧欺隐、钻营王子,莫想!真忠正贤王铁汉,非尔等辈庸才大臣之可比拟。诸王大臣若欲邀朕如怡亲王相待信任之恩,尔等当法王子居心行事,若不能如是行,朕再不肯如是待也,勉之。彼丈夫兮,我丈夫,内外大臣何不共勉之?钦此。臣跪读朱批,大公至正,自古圣主未有如我皇上者。怡亲王从管理三库以来,弊绝风清,一尘不染,天下所共知,且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可质鬼神,万世人臣当为法则。至于奏发解京三十一万两,原属兵粮之外奉发甚宜,况又虑及外省不宜多贮钱粮,正所以重国帑以贵挪移,法至善也。但臣之所以冒渎圣聪,乞求宽免者,实因各属微解,历岁愆期。边疆重地,臣愚昧无知,诚恐一时不能接济,关系实数非轻。至闽省钱粮实无亏空,圣明在上,臣何敢一字欺瞒,臣前折既蒙发部,俯容部文到日遵行外,臣以闽省钱粮入不敷出,多方经理……以图仰抱皇恩于万一。
其实雍正不是不明白此中是有弊端的,无独有偶,刚当上河南巡抚的田文镜也上了一个内容几乎一样的折子,要求暂缓解款。雍正朱批:
此弊朕所知悉,一点放松不得,如果有不能解之情,部中怡亲王自然秉公料理,再不得错咨,明来王自有转移,若无情理之是,非如当日送些打点可以从事也,王之无私朕保也。
不过后来可能十三也意识到这样做是有问题的,于是雍正在闽浙总督高其绰的折子上又有这样的朱批:
所奏甚晰详明,知道了。近日怡亲王又提定一例,甚属允协,留外预备而不令外舞弊,可谓料理外省钱粮之上策也。刚题朕准行,不日尔等自然得知。
读后感:大家有没有觉得每次外省督抚就钱粮的事向雍正求情,雍正都会故意转移话题,说怡亲王如何如何公正无私,你们不要存什么别的想法,他好象并不想帮人家解决实际困难。原因只有一个,雍正和十三都认为再没有更好的两全的办法之前,把财政大权牢牢控制在中央手里,远比让各省转圜余地相对大一些更重要,这和我们建国初的经济政策如出一辙。感觉十三真的很反感别人越权奏事,雍正跟田文镜说的:“如果有不能解之情,部中怡亲王自然秉公料理,再不得错咨。”我觉得就是验证。还有“尔果得理,当将情由达部,今便奏朕,朕亦发部议。怡亲王若是问尔等将使用存私之流,少不得费朕一番心也。”一句,怎么感觉像是如果雍正替福建办了这件事,十三会向他质问“你搞没搞清楚啊,就乱插手”,雍正自然也就白费心思了。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十三也太敢跟他四哥耍脾气了。感觉十三真是个铁门闩,照这样还不把各省督抚逼疯了。小四对十三的支持真是没说的,谁来都给挡回去。
另,怡亲王亲自上过一个开捐纳的奏折,从这里就能感觉出,他确实是比较实干,不太在乎名声的人,因为捐纳这种事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注定了要被读书人骂的。而且他上这样的奏折,一定是对小四的吏治能力非常有信心,对养廉银制度非常看好,否则以他的政治判断,是不会做这种饮鸩止渴的事的。好欣赏当时雍正和怡亲王的自信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