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咸时的大将军胜保生平最崇拜年羹尧,年糕可以说是“不败神话”,道咸国家凋敝,外患纷纭,大家不免做做这种十几天能杀退20万敌人的美梦来。
这段野史也真够扯得。
年大对瓷器的贡献的确没有唐英多阿。火神庙记里他说自己到任后很忙,主理烧造的主要是唐英。乾隆年间,皇帝因为瓷器质量不如雍正朝,就骂唐英,唐英的解释是,雍正朝他只负责烧造,瓷器全都交给淮关总督年大,年大负责挑选,配座,送京,其他的唐英一无所知,他是后来年大被抄家后才成为淮关总督的。以此看来,唐英认为乾隆朝瓷器质量仍没有变,是先朝“质检员”眼光比本朝好。
从这些奏折等等来看,当时主要是这样的,宫里有时给大致的器形(《造办处档案》说都是给年大),需要的花式,有时也没有具体要求,年大在淮安制定烧造器皿的样子,花样等等,然后唐英负责表现皇帝和年大的设想,烧造一年用银大约8000两,由年大拨给唐英,唐英做好后,不分好坏都送给年大(有文章说景德镇烧坏的器皿当时就毁掉,从唐英奏折看,这不是当时的情况),年大挑出他喜欢的,然后设计配座花样,找工匠制作,次等的他也不敢毁掉,他把次等的分装别的箱子,或者请旨在当地变卖,或者送京,由内务府变卖处理——这也是清档往往记录年大送京的瓷器只有几件,十几件的原因。一个上级对瓷器的鉴赏挑选的眼光也是十分重要的。年大送的瓷器,皇帝不满意的,意见返回后,年大要负责想新花样改进,十分满意的,往往要求做更多,做更多后他还会有比较,说,怎么不如上次了呢?次等瓷器的折卖也是很复杂的事,唐英就因为瓷器折卖账务清理不及时,被乾隆批评。
唐英的功劳当然最大,比雍正和年大更大,他主持景德镇窑务前后跨度二三十年,当然,没有雍正的挑剔和年大的眼光,雍朝瓷器也无法到达美的极致。这也是雍朝瓷器往往称做“年窑”,而乾隆年间唐英负责的瓷器才通常被看作是“唐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