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素个懒人,用桐桐的话说,悠悠很少搜索的哟。是地,除了从学校搞来的四库电子版之外,对于这段历史,我还真得啥都没搜过,总感觉挂在百度之类搜索引擎网站上的东东垃圾信息太多,比如想当年刚开始了解小四的时候在百度上搜过一次“海望”,出来的都是什么隔海相望,台海关系之类的,实在浪费感情。
今天,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我居然在百度上打下“怡亲王”三字,(看看十三同学大众普及率如何嘛),额滴神,吓死我了,铺天盖地的清宫文啊~~~~虽然经常听桐桐唠叨,不过我对晋江的认识,仅限于原来聊msn时候桐桐发给我的个把地雷网址,那个看上去还都是康熙年间的数字军团爱情历险记嘛,史料有限,还是挺佩服大家想象力的,本来还打算将来有朝一日硕士/博士论文写个《怡贤亲王传》什么之类的,万一(不是万一,很有可能)康朝一段没有逻辑(杨珍的那个也很没逻辑),还可以通过大家的翩迁思绪受点启发。结果今天一看,十三筒子被大家关注的焦点已经迅速扩展到雍正朝了嘛,说真的,看康朝的东西还不觉得怎么样,看雍朝的,可能是我相对跟熟悉的缘故吧,真是,百感交集啊~~~~那么多文,那么多女主角端庄婉丽、文采十足的名字,真是让我,咳咳,目不暇接。问题是~~~这些文里好多东西貌似还是我间接提供的~~~厄~~~为此感到万分荣幸~~鞠躬。
但是,我非常非常惭愧的告诉大家,我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上过的清史方面的专业课都不超过三门,学养非常非常之差,又没有桐和白菜那种探索精神,说得很多东西都是错误的,或者起码是值得商榷讨论的。比如我在天裂里写丹津和敦多布是一个人,还很过分很不礼貌的指责了杜家骥先生,这就是明显的错误;还有,比如我为了突出某四的黄世仁本性,在没有比较明确史料记载的情况下就一口咬定十三同学是七年十一月去勘陵,并因此病势加重(不过我确实对此持这种观点,但并没有直接史料证明确实是这样或不是这样的),这在历史研究中是值得商榷的,在文学作品中也只是一种设定而已,跟史实或真理完全不沾边。但是问题是看了网上那些清宫文,发现不少作者,真的,真的是受了我负面的影响。比如十三长女的额驸,因为他名字里有“萨克”字样,姓氏翻译又不同,我居然以为是蒙古扎萨克了,非常丢人的一个错误。可今天看到一篇文,居然真的把这位小萨同学写成蒙古人了,还说十三用蒙古语和他交流,且因为是蒙古大汉而非常豪饮如何如何,额滴神啊,谣言就是这样流传的,真让人哭笑不得。不过既然错误是我出的,就完全不能指责别人什么,请不要和我说我们暗合,想的一样,观点一样之类的话,因为我知道,在中国最权威的考试——高考中,相邻的考卷在同一道题上作出相同的错误答案,即被算为作弊,瓜田李下,道理如此。只是希望以后写文的作者,可以去自己做一点准备工作,三句话史料外加几个真人名字编出几万字的小说,我只能说,效果不会好。如果你连史料都找错了,那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唉,一个年轻人,有梦幻的人,谁不想在显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呢,清宫文虽然算不上什么“学”,可如今真是好一个“显”字了得呀。我这学期上的明清史研习入门课,老师第一节课讲,说一个南开学计算机的本科生,在北大复习了四年,想考清史的研究生,笔试成绩很高,面试的时候,老师先问了一句,你读什么书入门啊?该生答:高阳某书。主考老师无语,也没问第二个问题,就把他剔出在可考虑范围之外了。以此说明一个道理:入门需正,立志需高。当时我听了一阵暗笑,心说老师啊老师,高阳的书入门你还嫌不正不高啊,估计两年以后,再来您这儿面试的,就得有说读《梦回大清》《步步惊心》入门的了,到时候您岂不是要晕过去了?噢不,因为老师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书,因为关于历史的探讨,鸿沟在两类人之间已经是越来越大了,不过最令人不能接受的,就是刘心武这类人,去作连接这个鸿沟的桥梁。那么话说回来,稽古能做好这个桥梁的工作么?我不知道,不过如果照如今这个“批发帖子”“拆分原创”的形式发展来看,应当是不能的。或许有一天,当我只能和一群几十岁了老爷爷讨论乾隆禁酒,嘉庆行榷沽,以及方苞孙嘉淦关于这些的争论;而因为某些不足以成其为原因的原因,不能充满花痴,精神抖擞的为怡贤亲王而敲击键盘的时候,就是这道鸿沟真正无法逾越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