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研究
这篇论文我主要讲的是明清时期陵寝首先是对古代帝王陵寝的总体概述
一:总述
1. 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
单葬制——陪葬制——群葬制
2. 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覆斗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3.古代帝王陵墓棺椁地宫结构的演化
棺椁:
汉初以前:石质
西汉:黄肠题凑(将黄柏木去皮,截成等长的方木,头向中心类在木质椁的外围,呈一方形墓穴,方木皆以榫卯结构,缝隙以木炭、膏泥封固)
东汉以后:木质
地宫:
唐朝: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营造
宋朝以前“砖砌,四壁绘制墓主生前的活动场景
明朝开始: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
4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墓
黄帝陵,成吉思汗陵,秦始皇陵,明十三陵, 清东西陵, 乾陵。
二:重点介绍
1.明孝陵
不同于前朝的依山造陵,明清皇陵主要以宝城宝顶为主,奠定这一基础的就是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
明孝陵陵寝建筑以“前方后圆”为基本格局。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
2..清东西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境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占地2500平方公里,陵寝15座,埋着五位皇帝和156位皇后、妃子以及皇子公主。(分别是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帝,以及十五后和一百四十一个嫔妃)
清西陵坐落在易县境内占地225平方公里,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座纪园寝、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 (分别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四帝及其后妃,世宗第一子弘晖、第二子弘昀、第三子弘时、第七子弘盼、第八子福宜、第九子福沛、端亲王、怀亲王及弘时的儿子永坤嘉庆皇帝第五女慧安和硕公主和第九女慧憨固伦公主, 永福寺和行宫)
在清代帝后妃陵寝规制在《大清会典》都有明确规定:
标准帝陵建筑,由外而内:
石牌坊、大碑亭、华表、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下马碑、神道碑亭、三路三孔拱桥、神厨库、井亭、东西班房、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焚帛亭、东西配殿、隆恩殿、玉带桥、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玉带桥、方城、明楼、哑巴院、宝城、宝顶。
标准后陵建筑,由外而内:
下马碑、三路神桥中为三孔拱桥两侧为平桥、神厨库、井亭、东西班房、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焚帛亭、东西配殿、隆恩殿、玉带桥、陵寝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同时对各项建筑,不同等级规制也不同如:
正门:
正门是进入祭祀区即主体建筑区的门户,是引导区的结束和主体区的开始。帝后陵宫门称隆恩门,面阔五间,中间三个门洞,正中谓之神门,走棺椁,东谓之君门,走后世来祭祀的帝后,西谓之臣门,走陪祀的大臣,如果以尊祭卑,如皇帝祭自己的皇后,或太后祭子辈皇帝、皇后,则走神门。两侧的小门供陵墓工作人员日常进出。亲王园寝由于会有宗室代天子亲祭的可能性,推测中门可能只为代祭者而开,日常使用的,应该只有东西两门。帝陵除了宫门,在引导区的小碑亭外还有龙凤门一座,一般为三门六柱三楼四壁,琉璃木石结构,正雕盘龙,背雕鸳鸯,象征帝后永远和好。亲王、世子、郡王门三,贝勒以下门一。
焚帛亭、祭器亭
作为祭祀的时候用来焚烧金银锞子(金银箔制成的小锭)和五彩纸的器件,帝后陵各有燎炉两个,建在两侧配殿之前,周身由黄琉璃构件制成,雕有门窗等图案,高四米、长三米、宽两米余,内有铸铁壁炉。妃园寝有一个燎炉,在左侧,形制大小与帝后陵完全相同,只是周身由绿琉璃构件制成。
享殿:
作为整个墓葬地上部分最重要的殿宇,是举行祭祀的主要场所。按制,帝陵、后陵享殿正殿面阔五间,称为隆恩殿,妃园寝、亲王园寝,正殿面阔都是五间,只是帝后陵有左右配殿(帝五后三),而园寝没有配殿。帝后陵隆恩殿,内有三间暖阁,中间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供奉从葬皇贵妃的牌位,东暖阁为佛堂,左右最靠边的两间基本用来悬挂一些丝织品,没有具体功能。东配殿为放置祝版的地方,西配殿为帝后忌辰喇嘛念经的地方。帝后陵享殿正殿外台基有龙凤柱头栏杆,荷叶净瓶栏板,有龙凤戏珠丹陛,台基上有铜炉、铜鹤、铜鹿(帝陵各一对,后陵各一只)。
宝顶
帝后陵宝顶周围有大规模的建筑群,包括方城、明楼、宝城等。方城长宽各二十余米,高十五米有余,方城上砌有城垛,垛内是平台,平台上建有明楼,明楼上建有朱砂碑,书帝后庙号谥号。妃园寝除纯惠皇贵妃园寝外都无方城、明楼,只有宝顶。
地宫:
。按制,标准帝陵地宫为九券二门,其建筑,由外而内依次为隧道、月牙影壁、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头道门洞券、明堂券、二层门洞券、穿堂券、三层门洞券、金券闪当、金券、宝床等,标准后陵地宫为五券二门,其建筑,由外而内依次为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金券闪当、金券等(就已开掘的纯惠皇贵妃地宫来看,皇贵妃型地宫与皇后型地宫构造相同),妃园寝中妃型地宫为罩门券、门洞券、梓券。
碑亭
帝陵有两个神道碑楼,大碑楼在石桥之外,为圣德神功碑楼,规模宏大,高二十余米,里面立有两块硕大的石碑,是嗣皇帝为死去的父亲(皇考)歌功颂德的长篇文字,道光以后由于国事衰颓,皇帝为表示谦抑愧疚,永远停建。小碑楼在神厨库之外,为庙号碑,书写皇帝的庙号谥号,规模仅为圣德神功碑楼的三分之一左右。道光以后,在小碑楼立碑叙述皇帝生平。后陵、妃园寝无碑楼,亲王、郡王按制建碑楼一座。
石桥:
帝陵的隆恩门之外有两座石拱桥,其中一座是三路三孔的,另一座单路七孔/五孔,隆恩门内视风水情况,设有一道或两道石桥。西陵范围之内,泰陵的石桥数最多,有拱桥六座,平桥三座,长八十七米的五孔桥和长一百零五米的七孔桥气势宏伟。而皇后陵的石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与帝陵有着相当的差距。清西陵境内最大的皇后陵泰东陵,也只有平桥两座,三路三孔拱桥一座。
华表
华表又称擎天柱或蟠龙柱,在帝陵,是圣德神功碑的附属建筑,矗立在圣德神功碑所在广场的四角上。后陵、妃园寝、亲王园寝例无华表。据说华表起源于尧舜时立下,供百姓传递意见的“诽谤木”,后来演变为宫廷建筑和陵寝建筑的装饰物。帝陵的华表,周身雕朵朵云团,一条巨龙沿柱身扶摇而上。底座八角,每一面上都刻有游龙戏珠。下有栏杆,上有望天吼,气势雄浑,十分壮丽。
神厨库:
神厨面阔五间,神库面阔三间,宰牲房(省牲厅)面阔三间。逾制。帝后陵有神厨面阔五间,神库面阔三间,省牲厅面阔三间。这三者是一组建筑,形成一个庭院。通常设置在神道左侧。妃园寝、亲王园寝无。省牲厅为屠杀牛羊之处,神库为准备原料之处,神厨为制作供品之处。古制,诸侯七鼎六簋,与天子同享太牢。清制,所谓整头牛羊,实际上只取头、脊、尾、蹄,作为象征。
井亭:
帝后陵有井亭,妃园寝和亲王园寝无井亭。井亭是用来在做祭祀的食物时供水的,四柱盝顶,亭顶露天,以方便阳光射入。
班房:
为值班人员所住,无论帝后陵还是妃园寝、亲王园寝,班房均为面阔三间,布瓦盖顶。
厢房:
帝后陵面阔五间,称为朝房。妃园寝、亲王园寝面阔三间,称为厢房。左侧为准备奶茶瓜果之处,又称为茶膳房,右侧为准备面食点心之处,又称为饽饽房,两房内均设有锅灶。
同时帝后陵独有的一些规制
望柱:
俗称通天柱,由古时的墓表演化而来。宋代以前陈设于整个陵墓建筑的最前端,作为神道入口处的标志,明清逐渐退居次要的地位,成为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清制,帝陵望柱一对,后陵以下无望柱。
石像生
石像生主要是显示墓主人的等级、地位。西陵仅有泰陵、昌陵设置了石像生,其他帝后陵均未设置。共计五对,安放在圣德神功碑楼与龙凤门之间的神道两侧。狮、象、马、文臣、武臣各一对。
石五供:
帝后陵后寝院内,明楼宝顶之前,设有祭台一座,是皇太后、皇后、妃嫔、公主等皇族女眷祭祀的场所。祭台上有香炉一尊居中,两侧有石花瓶、石蜡台各一对,祭台下部为供座,刻有轮、螺、伞、盖、花、罐、鱼、肠,为佛家八宝。
根据以上规制,标准规制的帝陵有景陵、裕陵、昌陵,超越规格的帝陵有孝陵、泰陵(这两座陵是两个陵区的首陵,很多建筑都是整个陵区共享),缩减规制的帝陵有慕陵、定陵、惠陵、崇陵,其中定、惠、崇三陵只是规模略有缩小,慕陵由于拆建两次,耗资巨大,但规模却非常小。
标准规格的后陵有孝东陵、泰东陵,逾制的后陵有昭西陵、定东陵,缩减规制的后陵有昌西陵、慕东陵。但总的来说,逾制的皇后陵逾制得不多,缩减规制的皇后陵缩减得却比较厉害。
3.永陵
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清永陵始建于159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 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永陵由下马碑、正红门(栅栏门)、四祖碑楼”、坐龙、神树赋、功德碑、启运门、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一千平方米,号称清朝关东第一陵,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总结
中国的古建筑在中国这一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影响下,经历了几千年的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帝王陵寝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帝王陵寝的改变,及时国家兴盛交替的见证,也是古代文化,习俗,技术等各方面的改变,对于后人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