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6月9日《大河报》
今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也是圆明园罹难147周年。昨晚8时,圆明园遗址公园内举行了盛大的“圆明园文物首回归仪式”。第一批由社会无偿捐赠的12件石雕构件带着一身的沧桑和各自的故事回归“故里”,这也标志着“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第一批“回家”的12件文物都是北京的单位和市民无偿捐赠的。其中,一对汉白玉吐水石鱼因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最受关注。圆明园管理处表示,希望通过文物回归活动,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找寻散落在各地的圆明园文物线索,文物保护部门将尽力让流散在各地的圆明园文物“回家”。
在昨晚的仪式上,曾经为流散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回归祖国作出贡献的保利集团,被圆明园管理处授予“海外流散文物回归故里贡献奖”。2005年,保利集团曾先后花费3300万港币,从佳士得拍卖行和索斯比拍卖行购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乾隆御制青铜猴头、牛头、虎头像。
文物回归后游客能否参观?
因为露天存放的石刻文物普遍存在风化问题,出于保护的需要,回归石雕是否在现场展示后就进入库房,从此与观众绝缘呢?
昨天,圆明园管理处主任助理、新闻发言人宗天亮说,对于这些“回家”的石雕文物,有关部门及专家正在研究制订文物保护方案。毕竟很多大型遗址是露天的,这些回归后的石构件暴露在外面会有风化问题,一批对文物进行物理、化学研究的专家正在讨论如何保护。有关专家将根据科学考证,对残缺、破损的石质建筑材料在原来位置进行归安。按照国际惯例,这些文物在整体建筑中缺失的地方要用其他材料弥补,使其与原材料有明显区分。
目前,管理处初步确定的方案是:此次回归的12件石雕文物将先摆放在大水法遗址向人们展示,随后将安置在文物库房或展室里保存。宗天亮说:“随着整个遗址整体保护的进程,我们将把这些文物按照原位归安。这些文物回到原始地点才能更充分展示它们的价值。”圆明园方面表示,将来不排除对这些珍贵文物设置围挡。
会不会造成对文物的破坏?
如果把这些文物按照原位归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大水法遗址石柱上曾被刻上“到此一游”的字迹,这样的命运会不会在回归文物身上重新上演?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心,将原本处于私宅的文物暴露在大量观众面前,会不会因此而造成对文物的破坏呢?
对此种担心,圆明园管理处介绍,将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个景区线路进行保护,由于现场有大量散落的石构件,文物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圆明园将考虑在重要景点安放监控设备。
文物“回归”遵循两个原则
目前,散落在北京的可考的圆明园文物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学、颐和园、中山公园、达园宾馆、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保利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单位。这些单位中很多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自圆明园的文物已成为该文物保护单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北大西门和校长办公楼后来自圆明园安佑宫的一对华表。
宗天亮表示,圆明园回归文物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文物不是现有建筑的构件一部分,二是文物不影响现有建筑的整体文物风貌。如北大的华表、颐和园东宫门的单臂铜麒麟等,这些文物已经构成了如今所处地方的文物风貌,这些文物不在回归之列。“争取回归的是那些随意散落,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的文物,希望它们能尽早回到圆明园。”
圆明园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心中的永远的创伤,真希望这个文物回归活动能成功,把圆明园流失的国宝都找回来;更希望管理单位能够真正秉着尊重历史、尊重文物的原则保护这些文物,而不要被商业利益所侵染。也许这12件文物只是圆明园文物极小的一部分,但却是一个极好的开始,四爷如果天上有知应该会有些许欣慰吧。
这就是那对汉白玉吐水石鱼,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报上还有一幅“回归”的石雕建筑构件,没有扫描仪,暂时没法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