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录》载年羹尧92款大罪中,曾提到其狂悖罪之一为:勒娶蒙古贝勒七信之女为妾。白菜查遍《通考》《通志》等书,不见有这么一位蒙古贝勒名唤“七信”者。近重温《永宪录》,相同罪名下录为:勒娶七姓 【 野人部落名。】 贝勒之女为妾。——录“七信”为“七姓”,并加注“野人部落名”五字。
且不知七信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名,还是《东华录》撰者不通夷番外务,将七姓部落,理解为“七信”,但七姓部落,经白菜查得,确实存在。
首先,此处提到的七姓部落可能为赫哲人的一支。七姓头目木答忽曾率人击杀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先猛哥帖木儿,见《明史·阿出哈传》 。《清史稿·列传九》也称猛哥帖木儿“死于七姓野人之难”。《明实录》作其“见杀于七姓野人”。《依兰县志》称七姓人即赫哲人的一支,“于康熙、乾隆、雍正各朝,分别将‘十姓’、‘七姓’、‘八姓’野人(实指赫哲人)编为八旗。成为满族来源之一,称为新满洲(满语伊彻满洲),多为舒、葛、卢姓。”年羹尧所娶之妾,第一种可能,即为赫哲部落女子。
第二种可能,该女子可能为犹太血统的回民。经我google了一下,似乎的确是有蒙古人加入了回纥部,《回族姓氏初探》(http://72.14.205.104/search?q=cache:Ta2xE44G63YJ:www.nxnews.cn/382/2007-5-23/28%40137336_2.htm+%E8%92%99%E5%8F%A4+%E4%B8%83%E5%A7%93%E9%83%A8&hl=en&ct=clnk&cd=9)中提到:“犹太人进入回族行列。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辽,金、元三史国语解》称“珠赫”,穆斯林的《汉译塔布》称“朱乎得”。犹太人善经商,在我国的主要大城市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与回族相似,唐宋时从海路来的犹太人,落籍河南开封的较多,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明代开封犹太人有17姓。清初还有李,赵、艾、张、高、金、石七姓,称“七姓回子”,又因犹太人喜戴蓝色帽或缠蓝色布,又称“蓝帽回回”,今仍居住在开封南的北教经胡同。融于回族中的犹太人后裔对外都称是回回人。”所以,此女可能为高鼻深目,白肤胜雪的“紫衫龙王”黛绮丝。或者香香公主类型的回族美女。
然而,《东华录》与《永宪录》文字有一定的出入,一者为“蒙古贝勒”,一者为“七姓贝勒”,若此七姓贝勒,如前所言,是新满洲贝勒,回部贝勒,便罢,若为蒙古贝勒,那此“七姓”部落便不是赫哲部落,而为蒙古贝勒。蒙古有没有“七姓”之人呢?事实上,有一批“七姓回回”就居住在阿拉善,年羹尧亲戚,阿拉善郡王、额驸阿宝的辖区。这一部分人叫做蒙古浩腾,“浩腾”即“回回”,是蒙古的穆斯林一族,其人来源为“阿拉善先王阿宝,于康熙年间从青海带领部众,迁移来阿拉善大草原时,随带来青海西宁一带的缠头回回一百余人”。该文来自马平发表在《回族研究》上的论文《阿拉善的“蒙古浩腾”人族群——对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穆斯林群体的初步田野调查报告》,说“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和民间口碑调查结果表明,“蒙古浩腾”人最早原有七家,或曰七姓,即谢姓、安姓、胡姓、乌姓、左姓、段姓、哈姓,堪称是“蒙古浩腾”人的祖先。”马平总结出了七姓人的多种来源,可能为哈萨克,可能为回回,可能为乌兹别克人,也可能是托茂人,总之,他们肤白目深,不似蒙古人种。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可见:http://info.51.ca/digest/ly_xx/mssc/2006/12/30/130688_2.shtml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些论文。这些论文让我对年羹尧犯了狂悖大罪娶回来的那位姑娘的血统感到十分有趣。把我的这些猜想写下来,供论坛朋友一笑,切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