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胤祥在康熙朝“获罪”的原因一直是个迷,众说纷纭:有的说胤祥直接参与“夺嫡”活动,被康熙发觉;有的说胤祥替胤禛(雍正)顶罪;有的说胤祥被“太子党”或者“八哥党”陷害;有的说康熙为了保护胤祥不卷入斗争……凡事能想到的缘由几乎被喜好历史的人们想的很深。
这里只是主观的分析:
1.胤祥直接参与“夺嫡”斗争。不太可能。从雍正时期胤祥谨慎小心的作风就能看出来。一次次雍正的奖赏(无论是钱财还是加封)都被他婉言谢绝,那么他会对皇位有想法?恐怕胤祥唯恐皇位找上他吧。
2.胤祥替胤禛(雍正)顶罪之说在台湾作家高阳的《清朝的皇帝》中是这样说的:“……胤禔及胤禛同谋(此指用魔术害太子之事),由皇十三子胤祥为胤禛顶罪……”。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康熙大帝堪称是整个清朝最英明的君主,废太子一事对自己是重大的事,因为他要废的是他多年的心血。那么在一废太子过程中出现党派的时候,康熙必竭力调查、分析、判断,气愤之余也将严查几个嫌疑皇子。在风声尚紧的时刻,胤祥没这个胆子,胤禛也不会冒这个风险。 有人说雍正登极后对胤祥超乎寻常的封赏说明在感谢胤祥当初为他顶罪。如果是这样,那么隆科多、年羹尧对雍正的恩情也不比胤祥小,可是最后却是悲惨的下场。再者,如果胤祥曾经顶罪了,这就抓住了雍正的把柄,想来雍正也会防着他呢,可是雍正对胤祥的爱护没有体现一丁点提防。所以“顶罪”之说不可靠。
3.关于康熙幽禁胤祥是为了保护他,我觉得更不可能。康熙四十七年以前皇帝的确十分喜欢胤祥,但再怎么喜欢也不比胤礽(太子)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封建社会皇家更看重等级、身份,思想也比平常百姓保守。康熙作为皇帝,是天子,还没有到用圈禁保护儿子的地步!
4.乾隆年间皇八子(胤禩)后嗣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中写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玄烨)违和,皇三子同世宗(雍正)、皇五子胤祺、先君(胤禩)、皇太子开释。” 也就是说康熙四十七年最先幽禁的不只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显然此时康熙看到阿哥党派的斗争,十分生气。而后来释放了除皇长子、皇十三子以外的所有皇子,皇长子是因为“魔术”陷害太子被幽,那么胤祥当时必定犯了与“夺嫡”有关的罪过。加之后来康熙皇帝说皇十三子不孝(严重的用词),胤祥的过错想必很大。
5.如果说胤祥青年时莽莽撞撞参与“夺嫡”,中年后沉稳是由于受到幽禁的打击使性格发生变化,不太可能。主观心理分析,一个人除非受到重大挫折以至影响到身心才可能出现性格巨变。中年的他可能经过牢狱之灾变得成熟了吧。
6.我认为胤祥“获罪”是被陷害的。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自康熙驾崩、雍正上台,胤祥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国家尽心尽力,他行修北京周围水利,向雍正推荐人才,多年如一日。如果说他这样“卖命”是做给雍正看的,就不会有“贤王”这个美称。而且从很多资料上看出他为人比较低调、小心翼翼、办事严谨,对雍正是效忠和体贴。一个狂傲、自傲、鲁莽的人是不可能经过一件事变得如此内敛,也就是说他自始至终都是这么有城府和内涵的人。这样一个人不会用“魔术”害人,不会为皇位惹怒皇帝,不会为兄长违背父皇。那他获罪被幽禁最大的可能就是被陷害,而自己又根本说不清楚(或者不能说出来)。
历史是说不明白的。我说了那么多,也只是自己个人主观浅见。坦白讲还是相信胤祥的人品。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请大家给予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