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涞水县娄村满族乡西营房村南侧的云溪水峪,有一处古陵墓遗址,这就是怡贤亲王园寝,当地俗称十三王爷坟。
十三王爷即爱新觉罗•允祥(原名胤祥)是清朝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其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皇帝在位时,他五次随驾南巡江浙,北巡塞外。不知何故,他一直没有得到爵位,始终称阿哥。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世宗雍正皇帝继位后,他和贝勒允禩、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一起,被封为总理事务王大臣,晋封为怡亲王,先是总理户部三库,后总理户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对于防治河患,兴修水利,开辟营田颇多成绩。由于他勤奋奉职,谨慎忠诚,而累受恩赏。雍正皇帝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匾额以为褒奖。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钦定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张廷玉为首任军机大臣。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亲王允祥和总督高其倬奉命为雍正皇帝选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后改永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即易县清西陵之泰陵陵址),向雍正皇帝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阅此奏称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遂决定将陵寝建于此。并降旨对怡亲王允祥嘉奖,赐给他距雍正泰陵六十华里以外的一块“平善之地“为坟地。这就是位于涞水县境内云溪水峪的怡贤亲王园寝陵址。
怡亲王允祥任事时,对于涞水之拒马河,龙安以下自板城以至赤土,由于山水陡发,先后营田冲没无存,遂成荒滩,而分流之口沙石堵塞,河身易改,曾亲莅相度一切疏泉引流壅淀事宜。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皇帝亲临其丧,辍朝三日,痛悼之。封谥为“贤”,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将御书八字加于谥上。恤葬从优,建祠于京西白家疃及正阳门内东顺城街,改所居府为贤良寺,以祈冥福。遂建怡贤亲王园寝于涞水县云溪水峪。
乾隆时期,怡亲王又定为世袭罔替之“铁帽子王”。世宗雍正于诸兄弟中,残酷打击其政敌,独怡亲王允祥被推崇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生荣死哀,屡加特恩。怡亲王允祥卒后,其第七子弘晓于当年继袭你爵为怡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弘晓卒,葬于涞水县福山营村南侧,称东福地。其后,由其第二子永琅袭第三代怡亲王。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永琅卒,其孙奕勋(次子绵标之子)袭怡亲王爵。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奕勋卒后,其第一子载坊袭怡亲王。次年(公元1819年)卒,其二弟载垣继袭怡亲王。道光年间,命在御前大臣行走,宣宗道光皇帝临终,受顾命。咸丰年间历任宗正、宗令、领待卫内大臣。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为钦差大臣赴通州与英国人议和未成。次年,文宗咸丰皇帝临终,和肃顺等人一起再受顾命,是为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载垣为主要政敌,而被革爵夺职赐死,葬于涞水县福山营村南侧的东福地。从此,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收府第、敕书。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复亲王爵,改以宁郡王弘晈四世孙镇国公载敦袭怡亲王,还敕书。于是,怡亲王世爵始归弘晈本支。载敦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卒,第一子溥静继袭怡亲王。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溥静卒,并因纵容义和团而追夺其爵,改由其二弟溥耀之子毓麒继袭,是为末代怡亲王。
怡亲王第四子宁郡王弘晈的王爵始末为:清世宗雍正皇帝为褒奖怡亲王允祥之功,欲于怡亲王允祥诸子中加封一郡王,令怡亲王允祥指封。允祥辞谢不敢受此恩宠。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怡亲王允祥卒后,雍正皇帝即加封弘晈为宁郡王。弘晈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卒,其第二子永福按例袭贝勒。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永福卒,其第四子绵誉袭贝勒。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64年)绵誉卒,其三子奕格继袭贝子。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奕格卒,第二子载敦袭镇国公。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恢复被革之怡亲王爵,由载敦继袭怡亲王世爵后,永福、绵誉、奕格皆被追封为怡亲王。改以原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之载泰,继袭载敦所遗镇国公爵。至此,宁郡王世爵继袭怡亲王爵。
当时,在北京怡亲王家族先后共有三处府第。怡亲王府在王府井大街路东帅府园胡同和金鱼胡同之间,今东安市场为其西北一隅之地。怡亲王新府在朝阳门内大街路北。宁郡王府(又称新怡亲王府)在东单北北极阁三条西口路北,今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使用。
怡亲王家族虽曾在清代历史上显赫一时,但不过是一个封建皇族的家族写照,随着清王朝的覆亡,也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对于十三王爷——第一代怡亲王允祥,今天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观点评价,他是一个实心任事,忠顺平庸,出身皇族的封建官员。
参考书目:
1、 辽宁人民出版社《清代宫廷史》
2、 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3、 河北人民出版社《清西陵纵横》
4、 《涞水县志》(光绪乙未年重刊,敬业堂藏板)
5、 紫禁城出版社《清代王爷坟》
本文摘自《涞水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