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金承藝篡立說質疑
最後要討論金承藝先生的兩篇文章:《從胤禵問題看清世宗奪位》(下簡稱A文)及《胤禎:一個帝夢成空的皇子》(下簡稱B文)。
金先生主篡立說,他“通觀孟森和王鐘翰這兩篇長文,總覺得多屬推論之辭,缺少深入確切的事實根據,是美中不足的事。”因此他的兩篇大作目的,自雲“在於加強孟、王二先生的論斷,用更積極的證據,宣佈清世宗的入承帝位,乃是出諸篡奪。”而主要的“事實根據”在於改名這一點,因說:“我一直以為這一胤禎更名‘胤禵’的事件,或許才是研究雍正入承帝位是否出於篡奪問題的最大關鍵。”要為十四皇子“平反兩百五十年的海底沉冤”。
金先生“為人辯冤白謗”的精神值得欽佩,但所論尚有可商榷之處,今開列如後:
a.雍正名非胤禛說。金之A文說:“聖祖崩逝之夜,世宗首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胤禛,更改遺詔後,硬說自己就是胤禛。”金之B文中也說:“筆者相信:連清世宗的名字—胤禛,也是因利就便,在篡奪大統時假造出來的。”
我個人反對這個看法。舊說康熙“傳位十四皇子胤禎”,被改為“傳位於四皇子胤禛”,在道理上還說得通。如今說雍正不叫胤禛,原名不明,假定是X。康熙崩逝之夜,X改遺詔中“胤禎”為“胤禛”,挺身出來說:自己便是“胤禛”,實在匪夷所思。須知X其人已行年四十有五,原名某某,兄弟們自然一清二楚,王公大臣以及宮內行走之人當然知道,甚至地方官民中也有熟稔之人。他忽而出來,強認自己是胤禛,怎能使上下信服!而且玉牒中如無此名,豈可任意亂加?最重要的是金先生曾引用《清聖祖禦制文集》,康熙四十八年條赫然有胤禛之名。金先生當認為此條材料可靠而引用,然則如果原無胤禛其人,為何康熙時已出現此名?因此,金先生說雍正“因利就便”,“給自己製造一個‘胤禛’的假名”之說,是萬難令人贊同的。
b.王掞建儲案。康熙六十年三月,大學士王掞等疏請建儲,疏中雖未提及儲貳之名,但意在廢太子允礽,康熙曾批評:“六十年大慶,大學士王掞等不悅,以膚衰邁,謂宜建儲,欲放出二阿哥,伊等借此邀榮。”金先生以為王掞決無複儲之意,康熙云云是“世宗有枝添葉、改編歪曲的故事。”康熙五十六年允禵拜命為撫遠大將軍後,便是朝野托望的繼位人。然則王掞為何如此不識時務,尚舉出廢太子呢?連金先生也說:“的確使人感到迷惑。是不是五十六年冬日以後的胤禎,並非是朝野心目中的皇儲呢?還是王掞‘密疏複儲’一案內容有甚麼被歪曲的情形呢?”結果金先生選擇後者,說:王掞等並無要求“放出二阿哥,請再立胤礽為太子的話,這是世宗纂修《聖祖實錄》時的欺世謊言。”實際上王掞等心目中的儲貳是允禵。
此說不確,王掞折中雖未涉及皇儲之名,實際上確指允礽。王鴻緒《密繕小折》中曾密報掞與他人計議複立允礽。言之鑿鑿,應該可信。既有複儲之說,可見允禵未必即是朝野傾心的皇儲。金文中尚有其他枝葉,但此二條最為重要,故提出討論。至於與盂、王二先生近似之說,如阿布蘭磨毀西征紀功碑文,允礽擬出任大將軍,年羹堯、隆科多的罹罪,撫遠大將軍辭闕時儀注的隆重,申生重耳說等等,己論之如前,此處不贅。
以上乃我個人對於雍正篡立說的一些淺見。我並不否認奪嫡的可能性,但不能僅憑臆測,或文字上一二罅隙,遽作斷論。若要吹求,無處不可懷疑,如雍正曾于山西學政勵宗萬折上批道:“即隆科多、年羹堯輩,皆以不能慎密,自致滅亡。”其意不過補充前文:“臣不密則失身”一點。若斷章取義,亦可想入非非,說隆、年因洩漏篡奪秘密而致死。綜上所論,篡立說尚有無數疑竇未解,或者說所提證據仍有商榷餘地,在解決這些問題以前,我們寧可說胤禛的繼位並非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