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贡献一篇老文,算是第一次来这里的见面礼:)
[原创]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的来源
明朝将东北地区(广义上从贝加尔湖沿岸,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以及库页岛,今天俄罗斯的远东滨海地区)的女真人分为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也统称为野人女真。这就是所谓的女真三大部,其实这样的划分并不科学,只是一种地域上的划分,有很多地方是很矛盾的。如明朝永乐时期的建州卫女真首领阿哈出,在《明实录》永乐元年十一月条却称为“野人女真阿哈出”,可见在明朝,东北的女真人全部被称为野人。
其中海西女真分布于东北西部,靠近汉族文化的发达地区,所以相应的发展比较快,加之海西女真的活动地点恰好是元代兀者野人女真(金灭亡以后的女真族残部)故地,所以明朝也将海西女真叫做兀者女真,事实上二者是没有太多联系的。海西一名始见于元代:即今松花江。元朝曾设置过“辽东海西道提刑按察司”、“海西、辽东鹰坊万户府”等。明人因居地故名。海西女真的族源,有“挹娄夷种”、“黑水裔”、“金辽遗种”等不同说法,表明了一个一脉相承的源渊关系,即汉魏号挹娄,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曰女真。今松花江(时亦称混同江)中下游流域为元代水达达女真的主要分布区,《元史》载,“立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按治女直、水达达部”。海西女真应是元朝时的水达达女真,且似与元初所设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三个万户府的女真人源渊关系比较密切。然从明代文献和后人的考证看,明初,主要是指居住在今松花江大曲折处,下至松花江口一带的女真人。从15世纪初开始,明朝对东北北部地区女真人的招抚,在西边,于海西地区设立兀者等卫,以其为中介,招抚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因此,明代中期所说的海西女真,也包括了黑龙江以北广大的居民,这就是《明实录》中将置于黑龙江上游和下至黑龙江口的卫所,前皆冠之以“海西”的由来。
海西女真的名字源于海西江。根据《辽东志》的记载“海西江源不咸山(长白山)湖中,北流经南京(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与灰扒江(辉发江)合,至海西与混同江(松花江)合,东流入于海。”海西江就是今天松花江的一段,即是流经今天黑龙江省伊兰县以西的一段。但是后来明朝称其为海西女真,并不是其发源地的原因,前面说过明朝是按地域划分女真人,在今天俄罗斯远东库页岛一带的女真人被称为“东海女真”,即是野人女真,而生活在他们西边的女真人自然也就成了海西女真。
在明朝初期,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西边支流忽喇温江(今天黑龙江省呼兰河)一带。忽喇温,满语意为“红色,淡红”。即淡红色的江。明朝当时在这片土地上设立了塔山卫,塔鲁木卫和佛提卫,以便加强对当地女真人的管理,故海西女真又被称为忽喇温女真,后来的海西女真之所以被称为扈伦四部,其实就是忽喇温的转音。朝鲜的《李朝实录》称海西女真为忽喇温兀狄哈,即忽喇温的野人的意思。从明太祖后期,海西女真开始向南迁徙,到明成祖永乐初年,已南迁至松花江上游至今天吉林省长春一带。至明英宗正统3年,迁至今天辽宁省的浑河北部。这时候的忽喇温女真内部开始分化,原来的塔山卫形成了哈达和乌拉二部。塔鲁木卫形成了叶赫部,这个叶赫部并不是后来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的叶赫部,我们称为“前叶赫”,前叶赫部也为忽喇温女真的一支,但是后来被蒙古土默特部所灭,土默特部消灭叶赫部之后仍以叶赫之名自居,我们称为“后叶赫”。佛提卫后来形成了辉发部,姓伊革得礼氏,原是金代女真尼马捏部人,世代居住于萨哈莲江下游,既今天黑龙江下游。明成祖永乐七年被明朝招抚,设立忽儿卫,地点在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以塔喇失为指挥使。后来塔喇失与侄子诺岳争位,明朝为了安抚他们,又从忽儿卫分出了佛提卫,以后由塔喇失管理佛提卫,其侄诺岳管理忽儿卫,佛提卫的旧址在佛提斤城(今天黑龙江省富锦市)。就这样,经过一百多年的迁徙与转化,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忽喇温女真全部由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迁至今天吉林省南部和辽宁北部一带,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海西(扈伦)西部:叶赫,乌拉,辉发,哈达。
南迁初期的海西女真各部,在生产工具生活工具方面还十分原始落后,所以经常以牛马牲畜与明朝交换一些生活和农用器具,《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二载:正统四年闰二月巳丑:“海西等处野人女直,每来市易,愿以马牛等易物。”同时也经常因为明朝关闭边贸集市而入寇。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十二月,海西女真各部首领入寇明境,声言:“禁制我市买,使我男无铧铲,女无针剪,因是入寇。”由此可见当时的女真各部对这些基本生活用具的依赖,已经到了不惜出兵去抢的程度,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女真人开始由传统的渔猎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化的迫切性。
叶赫部
叶赫那拉,相信所有了解清史的人都应该对这个满族著名的氏族不陌生,因为颇受争议的慈禧太后就是这个出自此氏,叶赫部是海西女真四部中后期最强的部落,也是最后一个阻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部落。
叶赫,又写做野赫,也合,也黑,有的翻译为麻练,即“皇帝赐给有功之臣头上戴的盔缨顶甲的库筒”。(《梨树县地名志》,1983年版)但是也有人认为叶赫系古汉语中“鸭孩”的转音,即水鸭子的意思。
叶赫部,因居地接近明镇北关,所以又称北关。,在海西女真大迁徙中,忽喇温(扈伦)女真中的塔鲁木卫迁徙至今天辽宁省辽源市一带,于叶赫河岸边建立了村寨,这片地区又称为“张”地,所以又称为张姓扈伦国,其国姓为纳喇氏,纳喇系金代女真纳兰部的简称。明成祖永乐四年二月,蒙古土默特部汗星根达尔汉消灭了忽喇温女真的张姓扈伦国,在《清太祖实录》卷六及《满洲实录》卷一诸部世系记载:叶赫始祖星根达尔汉,“按叶赫国始祖蒙古国人,姓土默特,初灭扈伦国所居张地之纳喇姓部,遂居其地,冒姓纳喇,后迁叶赫河岸建国,故名叶赫国。”所以叶赫部其实是蒙古族和女真族的混合体。
星根达尔汉建立叶赫国之后不久去世,其子石尔科刚图成为首领,这时候的叶赫部还不是十分强大,经常受到当时海西女真最强的哈达部的侵扰,到了石尔科刚图之子奇尔哈尼的时代,叶赫部逐渐开始发展。明宪宗成化十九年记载,“海西塔鲁等卫野人女直指挥奇尔哈尼等各来朝贡马及貂皮”。(《明实宪实录》卷一四七)说明这时叶赫部已经开始有能力向明朝进贡。到了奇尔哈尼之子竹孔哥时代,叶赫部和哈达部为了向争夺向明朝朝贡的权利发生了冲突,但这时的哈达部正处于鼎盛时期,其首领王忠势力强大,以叶赫的实力尚不足以与哈达部交锋。明嘉靖三十年二月,竹孔哥在与王忠的战争(其实顶多算是村与村之间的纠纷)中战死。竹孔哥之子台杵为父报仇起兵再与哈达争锋,但是在嘉靖三十七年,在柴合堡一战中,再次被王忠之侄,有“万汗”之称的王台击败战死。可以说这时的叶赫部经历了最低谷的时期。
台杵有六个儿子:鄂岱,硬色,萨布鲁,图礼,图美,额曾特依。这六个儿子没有什么本事,整天只知道打猎暴饮,是一群窝囊废,但是台杵之弟台坦柱的三个儿子齐纳赫,清佳努,杨吉努却很有必要出息,而清佳努,杨吉努二人更被称为“叶赫二奴”,他们建立了叶赫东城和西城,东城在今天辽宁省辽源市龙首山,西城在梨树县叶赫镇。清佳努为叶赫东城贝勒,杨吉努成为叶赫西城贝勒。叶赫部落在他们兄弟两个的领导下开始走向强大,首先清佳努看清了哈达部王台的强大,把自己的妹妹温姐送给王台,同时又让自己的弟弟杨吉努取哈达部王台之女,使叶赫结束了几代与哈达部的征战。同时利用哈达部这个强大的外援迅速扫平了原首领台杵六个儿子的势力,在叶赫部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明万历十年,哈达部首领王台病死,其五子孟格布禄继承首领,这时候的孟格布禄只有十九岁,众心不服,叶赫,乌拉,辉发等部纷纷趁此机会相继脱离哈达部,哈达部从此开始衰落。与此同时,建州女真苏克苏浒河部首领王杲之子阿太趁机联合叶赫部进攻哈达,以报当年哈达部助明擒杀其父王杲之仇。眼见成功之时,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率领大军援助哈达部,在古勒城一战中,阿太,清佳努,杨吉努战死,同时被误杀的还有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这件事也成为后来努尔哈赤反明的导火索。
叶赫二奴死后,清佳努之子布斋成为叶赫西城贝勒,杨吉努之子纳林布禄成为叶赫东城贝勒。这时候的叶赫部已经拥有强大的实力,纳林布禄于万历十五年四月,联合蒙古土默特,科尔沁等部围攻哈达部,明军前往解围,被纳林布禄杀得大败,从此,叶赫取代了哈达成为了海西女真中最强大的部落。根《满洲实录》记载,此时的叶赫有“部落五千,精兵二千”,这种实力在当时的女真部落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时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也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了对建州女真的兼并战争,叶赫部当然不能容许别人的强大,叶赫和建州,两股当时女真最强的势力之间的战争就这样酝酿着,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以完成对建州女真统一的努尔哈赤终于与叶赫这个强敌开战,叶赫部联合了哈达,乌拉,辉发,朱舍里,纳殷,及蒙古科尔沁,锡伯,窝尔察共九部联军二万人,向努尔哈赤进攻,双方在今天浑河上游的古勒山附近展开激战,但是激战的结果是以叶赫首领布斋被杀,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被擒的惨败而告终。
虽然经历了这次失败,但是叶赫部实力尚存,但是由于当时的叶赫首领纳林布禄没有继续起兵与努尔哈赤决战,更没有在萨尔浒之战中起倾国之力协助明军,导致了后来的灭亡。在纳林布禄死后,其弟金台石和侄子布扬古成为首领,虽然这时叶赫还拥有“部落六千,兵马三千”的实力,但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在萨尔浒大败明军,明朝势力已经退出了辽东,而女真各部纷纷投向努尔哈赤一方,女真各部的统一已经不可逆转,八旗制度的建立已经打破了女真各以部落氏族的群居方式,但叶赫始终拒绝投降,依然捍卫着女真族千百年来的部落传统,做着最后的抵抗。
万历四十一年九月,努尔哈赤进攻叶赫,围乌苏城,三寨投降。万历四十九年(后金天命四年)八月,努尔哈赤起倾国之兵攻馅叶赫东城,金台石战死。又克叶赫西城,布扬古战死(一说投降被杀)。
就这样,由星根达尔汉创立,传承二百年,共八代,经历十一位贝勒的叶赫部就此灭亡,叶赫部的灭亡标致着女真族古老的部落制的瓦解,同时一个新的民族——满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叶赫世系表
1星根达尔汉——2石尔科刚图——3奇尔哈尼——4竹孔格 ——5台杵(台出、台楚) ——6清佳砮(东城贝勒),7扬吉努(西城贝勒)——8布寨(东城贝勒),9纳林布录(西城贝勒)——10金台石(西城贝勒),11布扬古(东城贝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