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拜读了纪连海先生的《说雍正》,叙文一篇,略抒感慨。
说实话,拿起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本书封面“说雍正”中的“雍正”二字,不知道是为了封面的艺术设计还是另有什么隐晦的含义,“雍”字的一长横少半截,而“正”字中间的那一竖干脆就是没有(见下图)。也许是我小题大做,但我潜意识里总觉得是在效仿当年的“维民所止”。
行了,闲话少说,来看内容。这本书可以说还算详细的介绍了雍正皇帝的一生。
雍正皇帝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从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拉开帷幕的。虽然一废太子时四爷并不在场,但这应该是四爷的转折时期,即他开始为谋求大位行动了。《说雍正》一书中把一废太子前前后后每位阿哥及权臣的所作所为描写的非常细致,远比其他小说演绎的精彩激烈,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康熙朝储位之争的血腥。但其中有两处我不是很赞同。一是纪先生在书中说“四爷属‘反太子党’”。
在我看来,四爷一直表现的很中立,在这个节骨眼上,谁结党营私,谁就是跟康老爷子过不去。四爷城府之深,手腕之高明,是绝对不会做出参与“反太子党”举动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一废太子时全身而退且被封王的原因所在。如果非要给四爷冠上一个“党”的话,我觉得他应该是稍稍倾向于“太子党”的。四爷从小一起与太子一起读书,年龄差异不大,虽不能说两人建立了多么深厚的感情,但至可以说关系不差,至少比跟“八爷党”强多了。以至于随后四爷多次上疏康熙复立太子。也许就有人好奇了,四爷为什么要上疏复立太子呢?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他已经清楚地看清了太子的颓势。即便将太子再推上去,就太子的所作所为,这个太子的位子他也坐不长。二是他深知康熙对太子的喜爱。康熙在力驳群臣保举八爷后曾不止一次在朱批和朝会时暗示太子已经改过自新,有能力当好太子。康熙这么做只是希望大家能举荐太子,给康熙一个台阶下。四爷看出了其中的缘由,上疏复立太子。三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国也不可一日无储君,更何况康熙都这么大岁数了,万一他老人家有个不测,朝局动荡,这烂摊子谁收拾。反正怎么着都得有太子,为什么不举荐一个对自己根本构不成威胁的人呢。所以不管怎么说,都不应该给四爷归为“反太子党”。
这本书中最精彩的除了“九龙夺嫡”的片断外,就是关于雍正继位的争论。书中直接引用节目《文化中国——解密〈雍正王朝〉》中纪先生与金恒源老先生(康熙皇帝的第八世孙,十四爷那一支的)的激烈的讨论。金老先生认同“改诏篡位说”,而纪先生认同“无诏夺位说”,后者是我比较赞同的。两位对存于台北和中国第一档案馆中的两份“康熙遗诏”、隆科多的作用、康熙派雍正祭天的实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可以说是非常激烈的辩论。当然了,这两种说法从出现到现在,已经被辩论了将近300年,这次二位的辩论依旧没有结果——都能找到支持的证据,也能找到反驳的证据。但让我不能认同的是纪先生接下来的观点,“四爷本没想当皇上,而是隆科多在紧急情况下选择了四爷,所以皇位对于四爷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纪先生认为:康熙临终前身边除了太监外只有一名臣子隆科多,换句话说康熙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再换句话说谁最先知道康熙去世谁就最有机会成为新君。纪先生分析当时摆在隆科多眼前的三条路:十四爷,八爷,四爷。十四爷应该最有可能成为康熙首肯的新君,但他远在西北,回京少说也要半月,国不可一日无君呐!其次就是八爷,他聪明能干,在大臣中的声誉最好,虽然一废太子后的一系列事对他不利,但势力犹在。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八爷身边有许多大臣官居隆科多之上,倘若八爷继位,他隆科多绝对不会成为头号功臣。最后就是一直都不起眼的四爷,他表现出一幅无心问鼎的悠闲样,但四爷有年羹尧可以断十四爷的粮草,使十四的军权形同虚设,夺位更稳妥,除此之外,自己肯定是四爷的头号功臣,你想啊,我从天上给你扔下这么一块大肥肉,你不得感谢我啊。于是四爷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赶鸭子上架”了。其他皇子的才德不在隆科多的考虑范围内。
是吗?我认为不是。以四爷的为人,他不会没想到当皇上,而应该是志在必得!在他当皇上之前的45年里,可以说他每天都在想怎么才能消除一切通往皇位的障碍,怎么才能坐到那把龙椅。而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虽说这个隆科多一开始是支持老大的,但他见老大失势后秘密的投奔了四爷的门下也未尝不可,康熙不是最讨厌结党嘛,四爷表面上跟隆科多保持距离就不见的他们私下就真没有联系。雍正继位后在御批中说什么以前不知道隆科多的才干是真正错了,这话能信吗?为了证明他继位是“顺”的,连杀人都不怕,更何况说点谎话呢?
储位之争哪朝哪代都少不了,但就数康熙朝的最为激烈。归根究底,原因还在康熙本人,这也是他一生中做的最错误的事——立储太早。还没观察好就立,气急败坏的废,迫不及待的复立,最后哭天哭地的二废,这只会一步一步激化手足相残。
看完这书,感慨真是一言难尽啊!值得二次品味!
PS.上述异议与观点,纯属个人意见,孤陋寡闻的我浅尝辄止的了解过这段历史,粗浅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