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古以来就是秀丽和富饶的代名词,因此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或者帝王将相的足迹。虽然我不清楚胤祥是否驻足欣赏过这江南胜景,但是他为这片土地确实做过不少好事。胤祥掌管户部以后,曾为苏州这个全国第一财税重地减税减赋;此后数度疏通太湖,修竣京杭大运河,为苏州的治水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胤祥去世后,雍正诏令苏州等地建寺纪念,于是人门在山塘街的普济桥畔建“报恩寺”,后来苏州的士绅百姓上书请求朝廷改“报恩寺”为“怡贤亲王祠”,这便是寺庙的由来。
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贤王祠已经破败不堪,但尚具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遗迹已越来越少。烟花三月,我踏上了通向江南的旅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探寻怡贤亲王祠。
七里山塘,处处恬淡古朴之风。因为不知道贤王祠的具体位置,便一路走下去。很多地方或被保护或被修缮,整条街大致保存了明清的形制;不过斑驳破败的古建筑也不少,有的只剩下山墙,有的只留下石梁石柱,还有一些似乎经历过烈火的洗礼。
这条街的很多地方非常窄,不过贤王祠的门口还是很宽敞的,可是却给停车人提供了方便,于是我想拍张全景的愿望只能落了空。现在能看到的仅剩下大门和山墙,虽经过粉刷,可斑驳破败,年久失修是显而易见的。不知是不是潮湿的原因,墙上大片大片的黑斑,似乎是霉变的结果。以前听说门口有类似石礅之类的东西,现在也已踪迹全无。透过门缝向里面张望,到处堆放着建筑垃圾,只能用脏和乱形容了。
旧时贤王祠有“王宫”之称,单就名字而言,便可见当年的堂皇恢宏。可是繁华一世,过眼云烟,“王宫”的气派早已经被岁月淹没了。映入眼帘的破败比想象更甚,此时天公似乎感知了这沧桑悲凉,应景的收起光芒,下起了绵绵细雨。
于是匆匆拍了几张照片,怀着莫名的感叹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