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说说自己的看法哈,以前我顶反对媒体上的所谓“学术通俗化”,总是因此愤愤不已,觉得炒作学术是玷辱了学术。但最近看法因为一些事发生改变(此处不详述,大致是跟我到博物馆做兼职,参与一个课题的事有关)。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个人知识结构,性格,行为都还没成型~悠悠你说,一个高中生因为老师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太正常了,如我从小不爱学数学,大一因为恋爱,突然爱学数学了。没准纪连海就能启发一些少年人对学历史的兴趣呢,也许这些突然喜欢上历史的人日后见解更超纪连海呢。若纪连海能启发一些人学历史的兴趣,纪连海也都是良师。这种事儿,我觉得不存在谁应该占据舞台,谁不应该占据舞台,择师应该是个人的事情。
而且我个人感觉,一个人在过了大学阶段之后,就应该进入自教自学,寻求自我启迪的研究阶段,西人叫大学生“未毕业生”,叫大学以上的学生,无分硕士博士,都叫“毕业生”,一个毕业生,基础知识的积累阶段已经过去,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个时候,就应该是目无全师的了,无论就读那个学科,都应该从各种渠道(包括职业是老师的人)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厚度,扩展知识面,探索新的领域。良师或可成为益友,影响我们些许,但即使是良师的见解,也永远只代表他自己的智慧。成熟的学生,不需要某个优秀老师给他信心,给他启迪,他自己会从每一件小事,小线索上获得启发——要靠老师的魅力影响而决定自己学术方向的人,根本不是成熟的学生,我之前谈到的学生里根本不包括这种小朋友。
我说到的学生,是钱钟书那种不听课,上课看自己的书的人,是比尔盖茨大二就要退学的人,是牛顿又抱怨学校学不到任何他想知道的东西的人。以往我总对自己说,我不是那样的天才,我不能学他们的样,我要好好的听老师的话,好好的考试毕业。但因为我最近回顾作助教的那两年的一些经验,我发现,他们不是天才,他们只是真正成熟的学生,我们就该学他们的样:他们有自发的学习兴趣,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成熟的研究方法与技巧,独立而兼容的思考能力,他们虽然还没大学毕业,但都已经进入了“毕业生阶段”,所谓老师,只能作他们思索的某个阶段的伴侣,而能启发他们的事物,无所不在。一个学生要真正的毕业,先要做的就应该是,启发自己思考讲堂外的东西,等他走出了讲堂,整个世界就都是他的讲堂了。
一个只能吸收知识,复述知识的人是机械头脑,一个可以自我启发创造力和思考力的人才具备了一个智能头脑。对一个智能头脑来说,这个世界没有课堂和师生的界限。
以上是我个人对知识学习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