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图书馆,我先说一下四川的情况吧,高校里还算资料不少,只要找到学校的帐号,一般综合性大学里还是能查到些东西.
但是社会上的图书馆就算了,比如武候区的,一半给外包出去当商业阅览,本身区图书馆馆藏竟然多是些老掉牙或者畅销书,虽在车水马龙之所,仍门可罗雀.市馆规模大些稍微有点人气,但比北京的海淀区图书馆要小.倒是省观稍微有点规模,上了点检索的电脑设备,但是读者寥寥,无非是靡费投资而已.
京师文化气息重,当年首图还在文庙的时候去过几次,如今搬了新馆倒不曾去过.国图早年大三以上才可得入,或者有工作证,这样说技校的毕业了倒比大一的新生还容易查阅.只是检索提调磨蹭,往往要等2小时才排到,一早去交了书单,快吃午饭才能拿到.所以往往先从阅览室里找几本闲书去看.闫先生当年做中学教师,也曾感叹过查阅资料之难.早年文津要求高职或者局级以上单位介绍信方得解约,借书证必须教授,阅览证讲师才得办,设置了个大门槛.80年代的时候,介绍信降低为处级,讲师也可有借书证,90年代末,此禁方弛.
海图当年上学的时候经常去,我最早的阅览证是83年的,后来重修是在90年代处复开,管藏的图书大部分当时解约的是小说,计算机,管理,教参以及文史类.当时借书是在封底有张借阅目次,上面记录有都谁看过此书的日期和借阅证号码.有些书是翻建前被借出过,上面有一人的号码特别熟悉,几乎他看过的,后来我都看过.等到翻建后入藏的图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号,翻建后借书证号码都重编,记得那个人的号码是1368。似是冥冥相通。1368借过的往往在我之前一周或数日,有些杂书我去看过了,之后在馆内检视再翻,却赫然见其编号以在我名下。而那1368读书有个习惯,凡遇到谬误必用铅笔修正在旁。神交数年,多次擦肩而过,竟不识其面貌,只能推测六旬开外。也算是段奇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