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 [hé ㄏㄜˊ,平歌]
- 和谐。《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
- 适中,适当。《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 和解;求和。《孙子·行军》:"无约而请和者,谋也。"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秦桧以和误国。"
- 和睦,融洽。陆贽《奏天论延访朝臣表》:"万邦不和。"
- 和顺,平和。徐陵《王厉德政碑》:"识量宽和。"
- 调和,调制。庾信《仙山》诗:"金灶新和药。"
- 交汇,汇合。《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
- 喜悦。孟郊《择友》诗:"虽笑未必和。"
- 温暖。王逸《九思》:"风习习兮和暖。"
- 伴随,连同。李煜《捣练子》词:"数声和月到帘栊。"
- 交易。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闾。"
- 指通奸。《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
- 古时军队的营门。《周礼·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 棺材两头的木板。谢惠连《祭古冢文》:"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
- 车铃。《诗·蓼萧》:"和鸾雍雍。"
- 古乐器名。(1)一种小笙。《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2)錞于,一种军乐器。《周礼·小师》:"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
- 介词。(1)替,给。《牡丹亭·如杭》:"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2)向。《红楼梦》八回:"还和我们寻呢!"(3)连。《董西厢》五:"当时闻语,和俺也恓惶。"
- 连词。表并列。岳飞《满江红》词:"八千里路云和月。"
- 通"宣"。宣布。《书·盘庚》:"汝不和吉言于百姓。"
- 姓。
- [hè ㄏㄜˋ,去箇]
- 以歌唱等相应和。宋玉《对楚王问》:"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 以诗歌相酬答。亦指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形式创作诗词。苏轼《和陶止酒》诗引:"乃和原韵,因以赠别。"
- 附和。《史记·汲郑传》:"常趋和承意。"
- 允许。《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
- [huò ㄏㄨㄛˋ]
- 掺合,混杂。杜甫《岁晏行》:"今许铅铁和青铜。"
- 蒙骗。《西厢记》二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
- [huó ㄏㄨㄛˊ]
- 在粉状物中加水揉弄,使有黏性。《僧尼共犯》四折:"塑像和成一块泥。”
惠
[huì ㄏㄨㄟˋ,去霁]
1. 恩惠。《左传·隐八年》:"君之惠也。"
2. 仁慈。《诗·节南山》:"狊天不惠。"
3. 赐;赠。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大王惠以恩光。"郑谷《宗人惠四药》诗:"宗人忽惠西山药。"
4. 敬辞。如:惠临。《三国志·崔琰传》:"惠示雅数。"
5. 和顺;和谐。《诗·燕燕》:"终温且惠。"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惠音清且悲。"
6. 支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八回:"遂惠了茶帐回去。"
7. 古兵器。即三棱矛。《书·顾命》:"二人雀弁执惠。"
8. 通"慧"。聪明。《列子·周穆王》:"少而惠。"
9. 姓。
淑
[shū ㄕㄨ,入屋]
1. 明朗。《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2. 善,善于。《诗·中谷有蓷》:"遇人之不淑矣。"又《泮水》:"淑问如皋陶。"
3. 美;美好。《盐铁论·非鞅》:"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妒也。"辛弃疾《唐多令》词:"淑景斗清明。"
4. 和煦。李峤《三月奉教作》诗:"淑气满风蹊。"
5. 取。《孟子·尽心》:"有私淑艾者。"
6. 姓。
慎
[shèn ㄕㄣˋ,去震]
1. 谨慎,慎重。《淮南子·人间》:"圣人敬小慎微。"
2. 重视。《荀子·强国》:"慎礼义。"
3. 副词。(1)确实。《诗·巧言》:"予慎无罪。"(2)务必。多与"勿"、"毋"等否定词连用。《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慎毋留!"
4. 通"顺"。顺从。《荀子·成相》:"慎圣人。"
5. 通"引"。以绋引棺。《礼记·檀弓》:"其慎也,盖殡也。"
6. 姓。
端
[duān ㄉㄨㄢ,平寒]
1. 事物的头;边际。《孙子·势》:"如循环之无端。"《庄子·秋水》:"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 始,起始。《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方面。《西游记》四二回:"作恶多端。"
4. 直;正。《史记·秦始皇纪》:"不敢端言其过。"《北史·高昂传》:"秦国夫人端坐视之。"
5. 端庄,庄重。《三水小牍·步飞燕》:"端秀有文。"
6. 征兆,缘由。陆游《君子行》:"祸集非无端。"
7. 思绪。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诗:"忧端齐终南。"
8. 事,事情。《世说·雅量》:"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
9. 端详,仔细察看。薛媛《写真寄夫》诗:"先拈宝镜端。"
10. 双手平举拿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六回:"佣妇走过来,连茶几端了去。"
11. 应,须。陆游《小雨泛镜湖》诗:"端办一船多贮酒。"
12. 副词。(1)究竟。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端为谁苦辛?"(2)恰巧。《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妾薄命,端遇竟宁前。"(3)真,果真。陆游《病中绝句》诗:"此生端欲老江湖。"
13. 量词。布帛长度单位。二丈(一说六丈)为一端。《世说·雅量》:"遗筒中笺布五端。"
14. 通"专"。笏。官员上朝用的手版。《管子·宙合》:"退身不舍端。"
15. 通"喘"。轻声说话。《荀子·劝学》:"端而言,蝡而动。"
16. 姓。【端木】
17. 复姓。孔子学生有端木赐。见《史记·仲尼弟子传》。
柔
[róu ㄖㄡˊ,平尤]
1. 草木初生,柔嫩。《诗·七月》:"爰求柔桑。"
2. 软,柔软。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3. 温和;柔顺。《管子·四时》:"柔风甘雨乃至。"《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
4. 柔弱。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文章柔靡。"亦谓使柔弱;减弱。孟郊《古离别》诗:"春风柔四支。"林则徐《勘古宝山塘工折》:"不足以柔潮势。"
5. 安抚。《诗·民劳》:"柔远能迩。"
6. 润湿。《淮南子·说山》:"历利剑者,必以柔砥。"
且不说这些字的具体意思,就凭咱们听着三个封号的第一印象,就能感觉出,和惠小朋友,至少在三个养女中,算不上顶顶贤淑的,太子的女儿最搞笑,“淑慎”,怎么听怎么感觉,一副怯生生的模样,是不是从小政治立场比较诡异,所以特别小心谨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