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八旗旗主有共议之权。清太祖时期有四大贝勒,是代善、莽古尔泰、阿敏与皇太极。而皇太极登基为帝,凡朝会行礼,代善、莽古尔泰与皇太极一并南面而坐,受诸贝勒朝见。这是贝勒大王与皇帝分庭抗礼的表现,也是八旗独立自主传统的体现。
上三旗和下五旗:
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这是上三旗。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这是下五旗共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
上三旗和下五旗是顺治改革后的产物,至于为什么这么划分,需要了解更多的背景资料,一时也无法详尽说清楚。大家如果有兴趣,以后我可以发一些相关方面的资料。
由于皇帝的诸位皇子众多,根据军功或世袭都分配到不同旗籍,举个例子:皇太极后期,八旗旗主大体如下:整黄、镶黄旗属于皇太极,整红属代善,两白属多尔衮、多铎,整蓝初为莽古尔泰,后为皇太极所并,镶蓝原为阿敏,后为济尔哈朗,镶红为阿济格。除了皇子外,满族大臣也分属不同旗籍。
等到康熙即位后,因皇帝小,即由四大辅臣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辅政。四人都出身上三旗,乃嫡系。由于各皇子分属不同旗籍,就造成权力的分散和明争暗斗。康熙朝太子立之而废,废后又立,诸王互相竞争,其实背后隐含着八旗的明争暗斗。康熙晚年,进一步削弱八旗势力,规定外旗王公可至其它旗负责整顿。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蛾、皇十二子胤裪分理整黄、整白、整蓝、满、蒙、汉三旗事务,还命他的儿子出任王公,这无形中就削弱了各族各旗势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最后雍正元年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对皇帝集权起了很大作用,是雍正最终解决了八旗权力分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