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本不知道有什么红楼解梦的,桐桐这么一说才会去看,看了之后,又觉得浪费了生命,又不是写清穿的初中小姑娘,怎么能这么有想象力呢?!
我喜欢红楼,可是红学研究,只是在本科的时候,上课打发时间(也是学经济的不务正业混吃等死的主)看过几本,不由叹为观止,还能挖掘出这些东西。。。然后就继续只看红楼本书而已了。
也许是我思想落后,不能挖掘红楼的深刻思想价值,可是,曹雪芹真的是这个意思么,哪怕鲁迅,他的文字就是后人说的这个意思了么?严重bs靠名人吃饭的无赖!可能曹先生会得意的,不枉他披阅十载啊,红楼梦已经不仅仅是小说,更是真实的雍正皇宫里面历史资料啊,多么重要的历史地位啊!
我也曾经是四有青年,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理想,可是,到了读研以后,才深刻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我所想,现在毕业了,我才敢说,读书那几年都是荒废了,中国,没有几个人可以说是学术的,我也曾认真准备想要写好一篇毕业论文,然而终于知道自己的浅薄,8w字凑数了之混了个文凭。只能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像我这样的专业出来误国误民,像历史文学这样的趋势下去,会不会,变得忘本?本来,我是不赞成对那些不知羞耻的人加以辞色,但是,抱着矫枉过正的态度,未必不是不能骂的。
第一,真理越辨越明。(请注意,这里不是辩论的辩,是辨识分辨的辩,因为辩论可能只是语言技巧,辩论是说服不了别人的。)过去的事情谁也没有经历,不能惶论是非,幸而多少有些文字和古迹留给后人可以推断,但此时就可能有些主观的论断。何况,客观如《左传》这样的不带情绪色彩的文字简练到恐怖的地步,“将食,涨,起如厕,陷而卒”——太多yy的空间了么。不过,如果双方带着讨论问题的态度,把观点、论据和分析的逻辑拿出来互相参照,就是有可能向着真相靠近的。我觉得,这才是治学的态度和方法,而不是抓着语病否定全部。
第二,现在的年轻人、少年人,包括我,对自己对历史的认知都太少了。不是有很多人真的把清穿的小说当作史实么?如果你不说出来,大家真的会被误导。我看现在关心这些的好像都还是很小的小孩,他们对是非的辨别力不足啊,如果,沉默那岂不是等同于默许。说个题外话,我自己中学里面就提倡看中外名著,可现在想想,那个年纪看了,能懂多少?或者是我愚笨,现在都不太看得懂《百年孤独》一类的书的什么后现实主义。至少,我觉得,幼年时期囫囵吞枣的读书,是没有太多效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才能渐渐体味其中的奥妙,就像少年人喜欢喝饮料,年纪大了才喜欢喝茶,老年人喜欢喝白开水一样的道理。那个blog里面捧场的人ms也不少,需要给他们浇盆凉水,但不排除和我们公司作广告的手法一样,在论坛里面找枪手(这样的话,岂不是更恶)。
我不是一个无畏的人,但我承认几乎等同于无知,我只是很喜欢这里,真实的学习的氛围。还有一句话,我一直想要把它送出去,现清仓甩卖——有学历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学识,有学识不等于有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