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故宫 一个甲子的聚首
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了将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为君难——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时代”展览中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27组共37件文物的清单。虽然在漫长的60年中,北京故宫的文物曾多次在台湾多个地方展览,并引起了轰动,“两岸故宫”的研究人员也经常在一些学术活动中见面、交流,但两岸故宫正式的直接交流合作,这是第一次。
为何借宝?
几年前辞世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曾经说过:“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的确,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收藏60年来因为战争和政局波动而分散两地,两岸故宫各自典藏的清代雍正文物,在分隔一甲子后,今年10月将首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雍正大展”上联合展出。其实,这并不是“新闻”,早在去年年底,双方商洽的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宝”台北的消息便曾令海峡两岸的人们兴奋不已。
今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率员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参观访问,联展的现实性似乎又进了一步。双方经过近半个月的商酌后,3月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了将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的文物清单。其中包括雍正帝朝服像、雍正像耕织图册、雍正帝祭先农坛图等各种雍正的画像,还包括为君难玺、金漆花卉圆盒、黑漆描金百寿字碗、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画珐琅花蝶纹玻璃天球冠架、画珐琅缠枝莲纹六颈瓶、月白缎绣金龙绵甲、银刻花嵌松石珊瑚马鞍、世宗御用桦皮弓等器物。“借展文物的数量已经定下来了,但具体文物还处于商讨阶段。”北京故宫博物院办公室副主任刘燕闽告诉本报记者,这次展览涉及到书画部、器物部和宫廷部三个部门,其中书画部分数量最多。据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雍正大展”将从雍正富有争议的生死传奇以及政绩、艺术修养、信仰、臣属关系等方面展出其人其事。为筹备此展,台北“故宫”倾全力动员了书画、器物及图书文献三大处,目前已列出180件文物的清单,其中含97件器物、28件书画及55件朱批奏折等文献。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也将出借馆内唯一一对雍正时期的彩瓷“景德镇窑绿地粉彩描金堆花纹六角形瓶”参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文物相当丰富,仅雍正皇帝朱批奏折就近3万件。不过,台北故宫收藏的雍正文物虽多,却欠缺雍正画像。为了使这次的雍正大展没有遗憾。此次赴京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表示,打算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29件雍正时期的艺术品。对此,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日前表示:“他们期待届时北京故宫的文物能到台北展览,对此我们抱着积极的态度。”因此,北京故宫博物院将借出的文物比原来预期的多。
“通过雍正图像,观众能了解到雍正平日的生活及与官员的休闲娱乐,也可看到雍正的艺术品位,展出的文物可呈现雍正其人其事以及他所在的那个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认为这些作品对参观者来说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此次因雍正而“会合”意义匪浅。
帝王的生活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帝后画像中,雍正画像比较丰富,粗略估算,有几十幅之多。”作为此次北京故宫博物院方的筹展人告诉我们,在增加的9件藏品中主要是画像。雍正画像从其服饰内容来看,可分为三种,即朝服像、便装像、化妆像。朝服像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现在所谓的“标准像”,主要用于典礼、祭祀等场合。便装像和化妆像多出现于行乐图中,绘画形式既有画轴,也有开数很多、内容丰富的册页。雍正行乐图、读书图等主题的画像都不只一幅。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介绍,此次借展的雍正朝服像,一般认为是供后人传扬和祭祀的皇帝正装像,具有统一的规格,尺寸很大,约有两三米高、一米四五宽,一般为坐像,所着服装也大同小异。这些画像在皇帝死后,多储存于现在景山公园的寿皇殿中。平常并不悬挂。一年之中,只有几次机会“展出”,一般是大年三十悬挂起来,来年初一由在位皇帝祭拜;另外皇帝忌日也会张挂,祭拜结束即收藏起来。皇帝画像通常没有画家款识,雍正的画像同样如此,所以由谁所画,无法定论。从画面中雍正的相貌来看,这幅画像可能是雍正做皇帝后期所画,当时雍正的年龄大概是五十几岁。
“虽然重要性有目共睹,但从艺术价值上看,这种朝服像很难说是雍正画像里最高水平的。有些雍正行乐图画得似乎更胜一筹。”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说。在人们的印象中,雍正是一位善于阴谋算计、精于权术的皇帝。而据正史记载,雍正是继承大统的合法人选。近年来的历史研究也越来越正视雍正的历史功绩,对他的历史评价也越来越客观公正。可以说,雍正在位的十三年,是康乾盛世近百年时间中最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与此同时,他的形象也就和严肃、刻板联系在了一起,但近距离观赏雍正行乐图却很可能颠覆人们以前对于雍正皇帝的印象。
“行乐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描绘皇家的娱乐生活为其常见主题之一。根据中国最早的绘画著录——《梁太清目》,早在南齐时就出现了“行乐图”。此后,“行乐图”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绘画题材。雍正喜好令画家给自己绘制画像,其行乐图数量众多,特点亦十分鲜明。提笔作诗的李白,岸边小憩的渔夫,身披袈裟的和尚,看起来是几位风马牛不相及的角色,但是把他们放到一块,一律是长圆脸、高鼻梁、八字胡、小眼睛,他们的扮演者都是同一个人——雍正皇帝。最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曾化装成西洋人模样打猎,头上戴着假的卷发。
着装奇特,服饰类别丰富是雍正行乐图的重要特点。这些画像不能以一般肖像画来看待,因为其中显现了雍正一定的政治倾向,只不过隐藏得很巧妙。满族入关以来,为防止本民族被汉族快速同化,明令禁止满人穿汉装。与此同时,喜好制作自己画像的雍正皇帝,在行乐图中,大多穿着汉服,扮为村夫、文士、官吏等。不仅如此,雍正还有穿蒙族、藏族和西洋文艺复兴后期、新古典时期服装的行乐图。这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他的肖像和行乐图,既不像康熙那样总是正襟危坐,也不像乾隆那样耀武扬威,而是变换出各种面貌,就如同一场花样迭出的“模仿秀”。雍正行乐图从题材上看,反映的是皇帝日常生活的情景,或者是皇帝追求的生活意境。从美术史的角度看,这反映的是当时宫廷绘画的整体风貌,不但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宫廷风尚、宫廷艺术审美,同时也最全面反映了当时宫廷绘画的各个画科的最高水平。
帝王的品位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告诉记者,在此次借展的书画文物中,从文物价值看,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嵩献英芝图》,是这次书画展品中唯一的一级文物,可谓是书画中的精品。
自传教士来到中国,西方的绘画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一些具有高水平西洋画艺的传教士得到中国高层统治者认可,而成为宫廷的御用画家。在供奉宫廷的数名欧洲传教士画家中,以意大利人郎世宁的画艺上佳,影响较大,存世作品也最多,其中就包括了他的数幅油画作品。雍正以后,郎世宁得到了进一步的重用,他不断调整西方油画技巧,主动迎合中国皇帝的审美要求和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利用中国的纸、绢、墨、笔、颜色,试尝中西合璧的新体绘画的创作。1724年,郎世宁在为雍正祝寿的《嵩献英芝图》中,充分展示了他的西画功底。整幅作品造型准确、精细,弯曲盘旋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居中挺立的白鹰则极为突出。郎世宁以严谨扎实的写实功底、注重明暗效果的绘画特色,以及作品整体具有的浓厚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确立了自己在宫廷画师中的地位。雍正常常对郎世宁的绘画进行品评,欣赏其写实风格。雍正还命令郎世宁等向其他宫廷画家传授西洋油画的技法,油画在宫廷流行一时。
雍正是一位倡导改革的皇帝,对“康乾盛世”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在政治上的功过,涉及其艺术修养和造诣成就的评论很少。其实就个人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而言,雍正在清代帝王中十分突出,就是明清两代27位帝王也鲜有所及。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雍正时期的宫廷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书法成就上。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介绍,在此次借展文物中胤禛《行书夏日泛舟诗》轴为雍正不多见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文雅遒劲、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概。
在借展的书画部分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十二美人图》。旧有题签将其注为“胤禛十二妃”。不过,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认为,这些女子的肖像没有太具体的特点,不一定是十二妃子,也可能是十二美人肖像,但为清代前期的画作则确定无疑。
撰文、编辑/王威斯?图片/北京故宫博物院、CNS?
下划线是本人所加,文章配图4幅,为雍正朝服像、《行书夏日泛舟诗》、戴假发的半身像、为君难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