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雍正确实有说过允禩的才能不在其之下,原本对这话我也是很认可的,但是有一个事实就是,雍正一直在刻意的在某一方面抬高允禩,而让人产生一种印象,即允禵是完全听命于八的,是八的附庸的这样一个感觉,但这完全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策略,所以未必尽实。说句实在话,八离开九,感觉他就玩不转了,要不然的话,四也不会单独留八在京里。
最初因为允禩的字不好,就怀疑过他汉文化不高,后来和坛子里两位看过弘旺写的《皇清通志纲要》的筒子聊过,皆言弘旺的书错误太多,而且汉学水平很低,允禩获罪的时候他已经不小了,再加上他是独子,允禩应当对其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可是他的书显然读的不好,而他的父亲自然也不会给他什么好的熏陶。允禩宁可在舆论上制造八阿哥是好学的好王子的言论,却不踏踏实实的读书,做一个名实相符的爱读书的人,这本身态度就是有问题的。
说雍正是鸡蛋里挑骨头,这我并不否认,但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几十年的相处,彼此有很深的芥蒂,雍正对八的一些做法可以说不是凭理智去分析,而凭经验和感觉而武断的加以认定是别有居心的。举个例子,八党当时为了废掉胤礽而制造舆论,除了大家众所周知的让一些人在公共场合宣扬太子的失德,还有一点,那就是利用修明史的机会,让王鸿绪对于朱棣发动靖难百般推托责任,而且对于建文帝则颇多微词,这些事情雍正都是清楚的,试问,八做得那些事情,即使他没有那个居心,但是皇帝会不会按照以往的逻辑加以判断?我想大家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都不可能这么一帆风顺么,肯定遇到过一些波折,特别是人际关系上有可能遭遇到背叛,或者别人出于个人的利害关系而千方百计的孤立你,如果你遇到这些事之后,是否对人还能如懵懂的年纪那么坦诚么,是否会带着一定的成见或者是一定的防备之心而去审视某件事情?有的时候也许是多疑的,明明是没有问题的事情,但总是会让自己想的很复杂,很负面很阴暗,在没有审判之前,心底就已经给某些人定了罪,某件事定了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如果有的话就能够理解雍正的有些做法。
其实我一直都很质疑那些一开始就把事情阴谋化,认为雍正从一开始就想把八置于死地,一步一步都是有预谋的害八。但有一个事实,希望大家注意,那就是雍正有永远都不会处罚八的承诺(而且四当时位子已经做稳了),而且不止一次。如果他真的想杀一个人的话,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承诺的。
四的发飙应当是属于一连串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让皇帝产生一种应激的反应,当时皇帝的愤怒是难以遏止的。我一想到年妃死,四让八给年妃穿孝,我就觉的这里面有点什么事,我始终觉得年羹尧同学的获罪和八党集团应当是有一些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