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toutou在2007-03-24 22:55:48的发言:
我很希望十三晚上来找我哦,呵呵~~~~~其实悠悠看见全人这么有个性很开心的,抱抱亲亲小狐狸,多聪明的孩子啊,很像很像老爷子的说,老爷子就这么会摆弄人,会哄人的说。不能说十三这样是任用私人,因为十三在四朝根本就不是一个标准的“臣”,用乐乐姐姐的话说,如果四是船长,十三并不是大副,而是船长的手套~~~~按中国传统的做法,为臣子的是不能有“外交”的,不许随便馈赠外使等等,可是你看十三一下送给朝鲜使臣那么多礼物,还让人家给他儿子看病,还把人家召到圆明园钓鱼给人家吃,这个有违传统的臣道呢,怪不得朝鲜国王拿着他的礼物肝儿颤,说什么皇帝见辱于怡王,其实呢,朝鲜人怎么会明白,圣心即是王心,王意既是天意呢。所以四在十三死后批给“怡选”官员们的话都是我老弟对你们怎么怎么好,你们要好好效忠朝廷如何,可见他是把二者视为一体了
前两天上小南姐姐的课,小南姐姐讲到宰相机构变迁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琢磨清代宰相机构的问题,有点大体的想法:
我的感觉,当然也是受一些文章的影响,雍正年间军机处的崛起,恰恰不是去分内阁的权力,而是皇帝利用内阁对抗王公贵族势力的结果,就是对抗所谓议政王大臣会议或类似的“公议”。四他们原本就是小团伙,四是领头的,下面是他的亲密战友,包括十三、张、蒋、马etc,包括后来的鄂,最早很多最隐秘的东西,是四和十三分享的,在秘密政治方面,四是核心,往外划大一点,就是“四+十三”,再画大一点,就是“四+十三+几个核心臣子”,以此类推,军机处在雍正年间始终没有制度化,汉文称呼也是经常就串着写,而在十三死之前,军机处根本就不存在(户部军需房和军机处是两个机构,<当时汉文有时候军机处早期也写成军需房,但满文档案这两个从来就不一样,不是一个词>,十三管的是户部军需房,户部军需房一直到嘉庆年间还存在),而鉴于军机处和内阁的关系(没有军机大臣不在内阁的,只有内阁大学士不在军机处的,这两边基本是一套班子两重身份,当然,军机处这边要更私密也人数更少),可以推测军机处开始只是一个临时机构,是四在十三死后,在内阁里抽出几个密近臣子代替一个特殊个人辅助他办事的产物,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初年还能裁撤的原因,因为当时肯定不少人都觉得这是非制度化的。皇帝拉拢以内阁为根据地的小团体,而排斥了宗室贵族势力(表说十三,后面我再说这位大仙),军机处的兴起,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内阁和军机处是得利者,但毕竟不能达到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那种势力,甚至也不可能达到老八他们在雍正初年那种让皇帝睡觉睡不好的力量,他们本质上和皇帝是一体的,但无论如何,也是得利者,如果说把宗王权力打掉,皇帝和内阁-军机处分了好处的话,显然皇帝得到的多,内阁-军机处得到的少。
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部分反映政治运行实迹,大学士相对宗王的礼仪就很明显,开始是跪着向诸王奏事,乾嘉以后自称学生,到了清末恭小六叫他们一声字,都成了不礼貌了。诸王和大学士相对皇帝的礼仪等级可能都降了,但毫无疑问的是,宗王降的更多。宗王权力削弱的过程,从康熙年间就开始了,雍正年间的话不但没停反而在制度上和政治运行实绩上加强了这一点,到了乾隆,不过是水到渠成,无论是降礼仪,还是撤议政王大臣会议。说到十三,十三,包括后来的十七(表说十六,他干的那活实在是~~~),你根本不能把他们当作宗王来看,的确,他们是宗王,皇帝用他们干的事,却是削弱宗王的权力,他们也没把自己当作宗王的代言人,他们和皇帝是一伙的(伊丽莎白没把自己当女人,或者说像班昭这样的人,根本就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思考的),他们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不是和宗室整体的利益,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叛逃者”(汉奸)~~~~~~~~
胡思乱想,根本没体系,也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