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妃园寝建在景陵东边不远处,它是有清第一座专为妃嫔修建的园寝。在园寝宝城内的五十座宝顶下,长眠着康熙皇帝的48位妃嫔和一个十八阿哥,还有一座是有墓无人的空券。
有关这座空券,目前有一种解释认为是曾经的敏妃墓。康熙三十七年敏妃去世后,曾被安奉在妃园寝(当时这里叫妃衙门,雍正五年改称妃园寝)。雍正元年,新皇帝因敏妃之子允祥贤,所谓“母以子贵”,敏妃被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同年,将敏妃金棺从妃衙门移出,于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与康熙皇帝、孝恭皇后(雍正母)一并葬入景陵地宫。由于敏妃金棺被迁出的原因,在妃衙门内就形成了一个空券。由于后来葬入的妃嫔都各有券座,这座空券就保留了下来。
对于以上的这种解释,我是有疑问的,因为这种解释的前提是康熙年间安奉诸妃嫔的妃衙门就是现在妃园寝的所在地,而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
在《永宪录》中有这样一条记录:(雍正元年二月)上谕礼部:昔日皇考特建妃衙门于陵寝琉璃门内宝城,将妃母等安放。只有敏妃母,皇考曾下旨暂安于宝城。今尊皇考原旨,凡皇贵妃但舁往安放。应行之礼,尔部议奏。在这道上谕中,清楚地说明了妃衙门所在的位置是“陵寝琉璃门内宝城”。这里所说的陵寝就是景陵,而琉璃门是指隆恩殿后的三座琉璃门,隆恩殿北为陵寝门,也称三座门,是祭祀帝后的陵寝前朝和埋葬帝后的宝城之间的分界。雍正的这道上谕说明,康熙在世时,在陵寝的三道琉璃门之内建有若干妃衙门,其中安放着先他而去的那些妃嫔的金棺。在康熙去世前,景陵地宫内安放着三位皇后的金棺,而明楼、方城前的东西两侧则是诸妃的衙门(如图1)。这一状况与康熙营建的另一座陵寝——孝东陵的情况几乎完全一样。在孝东陵宝城地宫内,安放的是孝惠章皇后,在明楼前的东西两侧分别有14位妃嫔的宝顶(如图2)。在陵寝明楼前的东西两侧建造妃嫔宝顶是康熙朝的一个创制,从康熙营建的孝东陵到康熙在世时的景陵,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自己陵寝的一些初步构想,可能由于这个构想还不成熟,所以才将安放诸妃金棺的地方暂称为妃衙门。
在敏妃去世时,康熙曾下旨将她“暂安于宝城”,这里所说的“宝城”是否是指明楼、方城后面的宝城?如果是,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理解成在已去世的诸妃中,只有敏妃的金棺被暂安于地宫。也就是说,当时在地宫中安放的除了康熙三个皇后的金棺之外,还有暂安于此的敏妃的金棺。康熙还有旨意说:只要是皇贵妃,去世后都安放在这里。有了以上康熙的两道旨,雍正就可以在追尊敏妃为皇贵妃之后,让敏妃的金棺名正言顺地留在景陵地宫。
康熙去世前的妃衙门是建在陵寝三座琉璃门内的,先康熙而去的妃嫔至多有十几位,而明楼前的东西两侧是完全可以容纳的。但康熙妃嫔众多,随着康熙的崩逝,那些还健在的太妃、太嫔的后事就成了雍正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将康熙所有的妃嫔都安奉在陵寝琉璃门内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里无论如何是无法容纳五十几位妃嫔的。可能由于这个现实的原因,雍正才决定在景陵附近另建一座妃园寝,专门安葬皇父的所有妃嫔。为公平起见,除了允祥之母敏妃因追尊为皇贵妃,可留在景陵地宫内之外,其余诸妃衙门均迁入妃园寝,与诸妃衙门一同迁出景陵的还有十八阿哥。
十八阿哥死于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当时康熙正在行围途中,十八阿哥(允祄)突然病重,康熙听从允礽的建议,发出了这样一道上谕:允祄病无济,区区稚子,有何关系?至於朕躬,上恐贻高年皇太后之忧,下则系天下臣民之望,宜割爱就道。不久,年仅八岁的允祄就死了,九月,康熙在一废太子时还提到“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从康熙迁怒于允礽,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对没有照顾好十八阿哥的愧疚,也就不难理解康熙为什么独独将十八阿哥葬入景陵琉璃门内。由于十八阿哥死时尚未成年,雍正在将诸妃衙门迁入妃园寝时一并将其迁入。
初建景陵妃园寝或许是在雍正年间,所有工程最终完成于乾隆年间。妃园寝建在景陵以东500米处,有神道与景陵相通。尽管妃园寝距景陵很近,但它与康熙年间在琉璃门内陆续建的诸妃衙门并不在同一个位置,所以,所谓“妃园寝空券是敏妃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景陵妃园寝内的五行三座是一个空券,这个空券是雍正或乾隆留给后人的一道谜题,尽管目前还不知道其原因,但这座空券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信息:
1,在康熙众多的妃嫔中,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曾经是康熙的妃嫔,但由于我们不知道原因,她没有或不能名正言顺地葬入康熙的妃园寝。
2,这个康熙曾经的妃嫔对于雍正或乾隆(很可能是乾隆,因为妃园寝是在他手里定型的)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是不能忘却的。
图1: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