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一直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随着住宅高楼化,没有几户人家拥有气派的大门,对联贴在窄小的防盗门两旁,怎么看都有些别扭。渐渐地,春联便不那么流行了。不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永远会是过年的重要主题,门上贴个“福”字简便易行,这一传统看来能够一直沿袭下去。
在街头各种各样的“福”字中,康熙御笔的“福”越来越成为百姓首选,相当部分原因是得益于十多年来清宫戏的持续繁荣,连我上小学的侄子谈起康熙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许多逸事,了解程度似乎不下于当今偶像明星。康熙“福”字好在哪里?大多数老百姓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皇上写的字带着“龙”气,当然就吉利了,可见权力崇拜往往比文化崇拜更有市场。
康熙“福”字最直观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字体瘦长,与其它体型富态的“福”字迥异。俗话说“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没寿是为无福可受”,可是“福”、“寿”二字字形差异太大,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书法家可以把“福”“寿”合为一字书写,对此康熙作出了颇有想象力的创新。康熙“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而且整个“福”字体形偏瘦,暗含一个“寿”字。故而,这个福字也成为了现存历代墨宝中唯一的将“福”“寿”合一的福字,民间称之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更有深意的是,康熙“福”字中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由于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民间称之为“五福之本、万福之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追求处事低调,康熙一生流传下来的墨宝十分稀少。除公文外,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三个字:“无为”和“福”。“无为”二字书于交泰殿悬挂的匾额上,上面未加盖“康熙御笔之宝”,而“福”字上却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足见康熙对其何等重视。
那么康熙为什么会这样重视这个“福”字呢?传说康熙十二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重病。康熙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精选了一支上镌“赐福苍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笔,在丝绢制作的纸笺上一气呵成写就了倾注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破例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玉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一般只能盖在圣旨和重要的公务文件上,不能盖在一般的书法作品上。康熙印玺既没有盖在“福”字的左下方,也没有盖在“福”字的右上方,而是郑重地盖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百病全消,最后以七十五岁高龄善终。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笔,却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所以民间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御“福”加玺后,具有了神圣地位,不允许倒挂,因此康熙“福”成为了中国唯一一幅不可倒挂的“福”。
康熙执政六十一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一生裁撤三藩、收复台湾、两次亲征准葛尔……这些都是开疆拓土,合了“多田”;一生有子数十,应了“多子”;以高寿善终,是“多寿”之人;康乾盛世,国富民强,为“多才(财)”;国泰民安则是万民“多福”。
康熙这个请“福”送“福”之人自己成为了“千古一帝”,所以民间称此“福”为“请福聚福、送福得福”,无论代请、转赠、收受,但凡沾此福缘者,都可获得福泽。
传说也罢,后人不断穿凿附会也罢,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过年不妨在家门上贴个康熙“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亲友长辈送个“福”想必也能在自己心里留下一片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