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能造,何以明军要用葡萄牙之物件?天启三年四月,明钦差把购买的26尊红夷大炮运抵北京,在京营中用葡人教演,但不久发生了膛炸伤人事件,明官员认为是不吉之兆,“遂断其必有害而无利,立命返澳,毫无挽回余地”(注:方豪:《明末西洋火器流入我国之史料》,《东方杂志》40卷1号,第52—53页。),将他们全部遣返澳门。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帝命两广大吏李逢节、王尊德转托澳门葡萄牙商人购炮募兵。二年澳门葡人捐献大炮10门,步枪数支,派葡将公沙的西劳为统领,耶稣会士陆若汉为通事,自广州出发,带领31名铳师、工匠和兼伴押炮北上。随后崇祯帝命徐光启为京城“总提协”,令澳门葡商留京制造、教演大炮。但由于制造火器费用较大,技术一时也难于精湛,因而进度无法达到崇祯帝所期望的那样,所以崇祯三年陆若汉等耶稣会士向崇祯帝疏请亲自带人去澳门购炮募兵,经过数月准备后,招募招募了150名葡人,携带40门巨炮和部队动身北上,但他们达到江西南昌时,被明廷又一次下令遣返澳门,仅有陆若汉等人允许护送军械继续北上。这次征募出现反复,是由于朝廷有了不同意见。礼科给事中卢兆龙连上四疏,力言不可让葡兵跃马扬刀,拥弓挟矢于京城。主管此次招募的中书姜云龙革职回籍。
太宗天聪时后金即已在制炮,同时期明军有位老先生吹牛造什么木炮,开玩笑那玩意?我去年跟一炮兵聊及此物,其当时的反应就是那玩意不得炸了?即能造金属炮如烹小鲜,何以反去用那木制?果然那位明军老先生一开火就先把自己伤了.清军入关前夕,明辽东巡抚黎玉田痛陈:“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以物力言,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于今而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乙编第5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93页。)
清室如忌汉人武装有重火器,何以先以十三牛录分立乌真超哈?汉人归附成立汉军旗,则见信于彼.事在大凌河役前后,距入关尚有十五载,明军将领不死于贼即死于法,明朝果如同仇敌忾善待子民,何以兵民不睦流寇四起?亡明者流寇.而失天下心者,朱姓.分明是已失心离德,何故要怪他人入主.
如言汉人独立发展能拓展火器应用,何以明亡后世祖观徐光启的《徐氏庖言》后,“读不释书,叹曰:‘使明朝能尽用此言,则朕何以至此也!’”(注:徐宗泽:《明清间耶酥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
明人即视科技为奇技淫巧,又言天主教惑世诬民,夷人不可用,自闭眼界于寰宇,又怎能信井蛙之言?倘明人火器果厉,何以有土木之变?清军数次入边,放牧临清攻城掠人,围困京师,想其时明军可曾加一矢于盛京?分明技不如人,何必偏做些惑众之文荼毒后人
圣祖如不发展火器,何来组建火器营之事?。《清圣祖实录》卷49记载,康熙帝谕示兵部:“大军进剿,急需火器,着治理历法南怀仁铸造火炮,轻利以便登涉。”据《清朝文献通考》卷194《兵16》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1623—1688)1659年来华,从康熙十三年(1674)到二十八年(1689),为清政府制造火炮共计566门.康熙一朝共造炮900多门,工部下设的火药厂每年的生产量达50余万斤.
倒是清人被汉化的也将科技视为淫巧,所以归根结底并非清人阻碍了汉人的火器发展,而是汉人的习气带坏了清人奋发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