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细君与刘解忧
细君、解忧二公主都是西汉嫁往联络汉与牵制匈奴的最大力量——乌孙的宗室女,两人出身相似,都是有罪诸侯王的女儿,细君为江都王女,武帝侄女;解忧是参与七国之乱的楚王女,跟武帝好像已经出五服了。细君先嫁乌孙,却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当地的生活环境,每年只与她的老公——乌孙王见一次,写下了名留千古的悲歌,即:“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只生了一个女儿就一命呜呼了
解忧公主继细君嫁入乌孙,这姐姐超强啊,生了三儿子俩姑娘,全都在乌孙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汉朝西北不可多得的屏障。昭帝的时候匈奴侵乌孙,公主上书汉廷,一举挫败了匈奴大军。后来公主复嫁乌孙“狂王”,狂王与汉不合,且无道,公主与汉使共同设计杀之,再一次化解了危机。公主晚年归汉,宣帝待以隆礼,高寿而终。
非常钦佩解忧公主,真正的出色女性,虽然不如王昭君、文成主有名,但其功不下二人。这样的人嫁入异邦,虽然也有悲切,但总归能摆正位置,正确面对以后的生活。现代女性要平等,一夫一妻,感情专一是平等没错,可对待国家的义务,也该是平等的。古人教忠教孝,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对,这上头也应该男女一样。如果说平等,你身为公主,天生来锦衣玉食,这平等么?既然在生活上的高人一筹是地位决定的,那你感情上的为地位而牺牲,也就没什么可抱怨的,怎么好事儿就都让你占了呢?何况平民家的女子,也是完全没有权力自己挑选感情的,贫贱夫妻百事愁,难受得多着呢。
多数清宫文作者把康雍公主们嫁蒙古写得多么多么惨,怎么怎么生离死别,我觉得其实真没必要。第一这是惯例,皇帝的姑姑、姐妹、女儿都是这样,赶上你了,哪儿还有那么多呼天抢地的,应该觉得很正常才对,就像高考虽烦,你爹你妈、你哥你姐,都是这么考过来的,到你这儿考就是了,有什么好说的。第二,内蒙的王公汉化已经很深了,条件也挺不错的,比皇宫王府比不了,但就当地来说,绝对是天上人间了,而且又不是回不了北京。就像我家里条件好,不愿意住宿舍,可我要上外地上大学,也不至于说为了宿舍条件不好就连大学都不上了吧。当然外蒙会差一点儿,可你看人恪靖,活那么长,比老康嫁到内蒙、京城的女儿都不知长多少,所以说活的长短那得看命,看适应能力,客观条件还是次要的,就像和惠,蒙古还没去呢就死了,这能赖嫁的是蒙古老公么?完全没关系嘛。
我们家小公主,自从看了她的册文有“因其聪慧”,我就对她给予了无比的喜爱,希望她又解忧的气魄和能力,虽然她死得很早,但相信,既然四和十三——两个不会不爱她的人把她嫁给当时最要冲的喀尔喀蒙古亲王的儿子,就说明她的才干和行止足以符合一个“使者”的标准。如此,则我心大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