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看了一遍,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清朝一代的人物离我们很近,可说到影响,始终不如之前的各个朝代,这已不光光是全人了,问一个小朋友他大概会知道王安石范仲淹苏东坡是谁,你要问他李光地张廷玉鄂尔泰是谁,估计他们,结果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也曾经是小朋友.....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我们能朗朗上口的是王范苏的诗词却不是他们的政绩.历史就是这样,想后人都关注,那也给留点东西是不?比如王渤,一篇腾王阁序,再怎么精彩,王大人也仍还是反面教材,因为历史是用文字在堆砌, 在记录的.全人留给我们的,也实在是太不全了........(雍大爷实在是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熙朝47年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你给我吐出来!!!!
) 而且匆匆八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短到我们都很难有回忆起它的兴趣(稽古上的兄弟姐妹除外).祥大叔个人的确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从宏观历史上看,这些太微不足道了,这只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分内事,做得好是正常做不好才是不正常,就如代善,只说他有作战领兵之才,却未说他是良将功臣,但单看那些代善亲自指挥的战役,比起明末良将,丝毫不逊色.问题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往小了说就是在为自个家里做事,认真做努力做是应该的.难道不让我名垂竹帛我就撂挑子不干了?家族事业,责无旁贷的说.且对于历史的发展,祥大叔做的事情也并不具代表性创造性和先驱性.这也就是康有为为什么都能比大叔有名的原因了.因为历史更容易记住的是以前不曾有过且又能带来新鲜空气的人和事.这也是历史的客观性使然.
不过诸如张相等人也并不是未给我们留下东西,主要是文学价值有那么点不太高的说,最起码和王范苏比,的确是差了那么一节.还有就是宣传力度问题了,这个不怪他们,这是现代教育普及方向侧重的的问题.不过归根到底为什么较少普及性宣传他们,这和文学价值多少还是很有关系的说.再举个可能不太适合的例子,清朝的名妓其文学素养也都不如前朝名妓,这是一个朝代文化的悲哀(红楼梦等小说还能撑些场子).雍朝的中央集权在已经达到了顶峰时,政治上的专制,文化上的专制也同样如此,这些也预示着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末期.专制,特别是在穷途末路时的专制,对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是百害无一利的,全人为何不能名垂竹帛,(说的社会主义一些,因为他没有站出来推翻专制统治,俺自己也被恶到了),toutou大大提到的几个文人为什么不说大叔好,张相写了年谱还不将大叔薨的那段加上,如果只是政治上的原因,那么足可见统治者(这主要指乾小四这个2子)专制到了怎样的地步.社会政治文化在专制方面的强化致使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退化(当然也不一定是退,主要是别人进化了...),使得整个清朝处于尴尬的历史地位,推翻的人倒比巩固他的人更具知名度.....(忽略穿越文清古装剧的影响)因为推翻者的某些理念与如今的河蟹社会推崇的东西相一致,所以大主观上我们被倾向性的对推翻者更熟悉.人就是这样的,思想的东西,很容易根深蒂固,在还不具自我判断能力时就已经被灌输了某种思想,直至成年都很难改变的了.单从这一方面看,我们中国的教育成果还是挺不错的(我好象要愤青了,打住).不是祥大叔做的不够好,只是有人做的比他还要好,比如,孙逸先?
清自太祖以来,每朝每代都有超级BH的事情发生,储英被杀,叔尔哈齐被禁至死,再到太宗阿巴亥殉葬,再到顺治一朝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还有那位董鄂妃都是热点中的热点,其中还有多尔衮毁誉参半的一生,再到康熙一朝,历史学家会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在熙朝初期的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中期的一废太子,(这也是大叔十来年空白的开始,因为恨得又牙痒....)二废太子,后期的九龙夺嫡,雍正佼诏篡位说(所以报复性的提一下),等到了雍朝,初期一段怎么也不能让人释怀的腥风血雨,这些都是历代史学家研究的重点,再到清晚期,由老佛爷亲自做阵,康有为,梁起超,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堂,开始进入历史的大舞台.....浦仪婉容文秀的末代皇帝皇妃走入我们的视线.举这些例子,只是想说,皇家的事真得太多,从大方面看,大叔真的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且和熙朝后期的夺嫡相比,那种政治负面影响的消弭,区区13年的时间,根本是不够的.因此大叔与雍大爷的政绩也就被淡化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