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仪徵能不能出人才,不妨先看看郑板桥的见解。郑氏是兴化人,兴化与仪征同为扬州府辖县,郑氏晚年长住扬州,他在仪征停留过,不只一次路经此地他往,与仪征籍江昱、江徇等交游,因此他对仪征有相当的了解。他在《晓行真州道中》吟道:“麦秀带烟春郭回,山光隔岸大江深”。又在《真州八首,属和纷纷,皆可喜,不辞老丑,再叠前韵》写道:“江头语燕杂啼莺,淡淡烟笼画绣城”。《真州杂诗八首并及左右江县》之四咏道:“真州漫笑弹丸地,从古英雄尽往还”。之一则云:“曲岸红薇明涧水,矮窗白纸出书声。衙斋种豆官无事,刀笔题诗吏有名” 。郑氏这些诗句反映仪征处在山峦和大江之间,一派烟波浩淼、郁郁葱葱、莺啼燕舞的壮丽景色,蕴育灵秀之气,千古英雄於此往还驻足,如今官吏以政清唱和为务,里巷传出朗朗书声,大器之成可以预期矣。再看与仪征隔长江相望的丹徒人张玉书的言论。仪征士绅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建学宫明伦堂,时为礼部侍郎的张玉书为之作碑记云:“余往日过仪征,爱其风土类江南,学宫望江,群峰如暮云横天末,而高柳夹道,绕泮池左右,墙内桃柳数十株,花时若图绣,吾固知其人文必盛” 。他从学宫的修缮与宫内林木的欣欣向荣,预言仪征人文的必然兴盛。
仪征承巴蜀、荆湖的迢迢来水,处富饶的东南之上游,当南北大运河的咽喉,诚所谓控江带淮的形胜之地,交通的要道,成为明清两代淮盐监制地,漕粮北运的途径,有了这样的地理、交通、经济条件,若再着意於文化教育,人才自当倍出。本文试图利用清人遗留的文献资料,考察清代仪徵人才的兴盛和旺盛的社会原因,也证明张玉书、郑板桥的预言不误。
一、 引见履历档案反映的仪征人才
今年夏秋笔者为了解清朝人的传记资料保存情况,去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引见履历档案文书。所谓引见履历档,是清朝政府在官员任用及考核中形成的履历文书。清朝制度,对文官中的中央五至七品的六部司官和翰詹科道官,地方的四至七品道府州县官,以及武官中的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等三至六品官,在决定提升或京察、大计、军政考核中的优等或劣等人员的任用、处分前,该官员要自撰履历,上交主管部门的吏部或兵部,该主管衙门转呈并另写该员履历上报内廷,并带领该员往见皇帝。皇帝接见时边阅看其履历,边交谈,时或在履历上写些批语,然後正式确定该员的新任命或任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文献,涉及到官员履历的就是引见履历文书。如今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引见履历文书多达四万数千件,内分履历片、履历单、履历折三大类,笔者检阅了前两类,开始是无意,后来加以留心,发现仪徵籍官员的履历文书二十余件,这对研究清代仪征人物传记及仪征史有些史料价值,现据那些文献主人的引见时间次序,制作出《清代仪徵引见官员简况表》 。
清代仪徵引见官员简况表
姓名 年龄 出身 引见时间 引见前所历官职及新任命 备注
杨凯 47 武进士 雍正四年 游击 朱批为上中人才
程凤文 46 生员 七年 同知 评语中中
张集馨 52 进士 道光卅年 编修、按察使、布政使
晏端书 49 进士 咸丰元年 编修、知府 大计卓异候升
厉恩官 44 进士 二年 编修、道员
阮祜 50 举人 三年 知府 阮元之子
卞宝第 43 举人 同治五年 郎中、监察御史、顺天府尹
吴潮 59 进士 光绪六年 员外郎、知府
时庆莱 35 进士 六年 知府 十九年又引见
厉渭青 48 监生 六年 捐纳候补知府
陈彝 59 进士 十年 给事中、按察使
胡隆洵 47 进士 十二年 郎中、给事中 拟用道员
尹肇熙 49 贡生 十三年 知府
吴引孙 36 举人 十四年 军机章京、道员 后又引见
晏振恪 45 举人 十六年 内阁中书、候补道
卞得祥 52 行伍 十六年 千总、副将 军功提升
张兆兰 52 举人 十九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郎中 张集馨之子
王书选 50 武童生 二十一年 守备、参将
卞绪昌 40 贡生 二十七年 七品小京官、捐纳道员 卞宝第之子
闵荣爵 50 监生 二十七年 试用知府
张允顗 38 贡生 二十八 捐纳知府
卞綍昌 36 贡生 三十四年 捐纳同知、领事官 卞宝第之子
表中官员计二十二人,其中文职十九人,武职三人。十九名文官的出身,进士七人,举人五人,贡生四人,诸生三人,在清代进士、举人属於科甲出身,甚为名贵,两项计十二人,占十九人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三,为多数。科甲人员和贡生出仕是正途,受尊重,与被轻视的异途不同。表中进、举、贡计十六名,占文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四。表明仪征出仕者,绝大多数属於正途官职,是科举出仕,仪征人走的是读书做官道路,离不开读书进学。三名武官出身,武进士、武童生、行伍各为其一,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人有文化,即习武之中,未忘学业。统计表明,仪徵的官员多系十载寒窗苦读出来的,是郑板桥所吟“矮窗白纸出书声”现象的产物。
上表二十二人中,有张集馨、卞宝第、陈彝三人属於高级官员!其他十九人在引见时都是中下级官,但有人后来位至大僚,做出一些业绩。比如杨凯(1680——1761),中武进士后在康熙帝身边担任乾清门侍卫,在侍从时遵旨赋诗,得到皇帝赞赏,因而奉命与内阁学士汪颢等编纂《物类辑古略》一书。出为湖广镇筸镇游击,引见时,雍正帝对他的印象很好,在其履历片上写道:“人着实明白,好。弓马虽属中平,颇能熟悉苗情。办事明白” 。将他提升为副将。雍正帝赞他熟悉苗情,这正是他发挥特长的所在。时值朝廷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始,杨凯驻军在湖南、湖北、四川交界的地方,境内有少数民族土司、土舍,杨凯几次出兵用计击败扰乱地方安宁的土司势力,使湖南桑植、保靖、湖北美容、鹤峰等地土司改归中央治理,杨凯因功升为总兵、湖广提督。杨凯识大局,故能在推行改土归流大事上做出贡献。扬州人、思想家汪中为他作传记,称道他“有古名将风” ,符合事实,不是谀词。
又如晏端书(1803—1881),引见后历任浙江巡抚、督办江北团练大臣、左副都御史、署两广总督。咸丰七(1857)、八年间,太平军从赣、皖攻入浙江衢州、处州,晏端书赴浙西督战,逐走太平军。在战事相持阶段,浙人告他办理不善,抵抗不力,咸丰帝派两江总督何桂清调查,何回奏说,晏端书“任事老成稳练,胜于侈口而谈者多矣” 。即他务实而不虚浮,遭到物议并不足怪。晏以战事的胜利证明他办事持重有力,这也是他从政的特点。在浙江任地方官多年的段光清於咸丰九年面见皇帝,当咸丰帝问他浙抚状况时,他历数各任上司吴文熔、黄宗汉、何桂清、晏端书及现任胡兴仁,讲到晏端书时说:“适当逆贼大股麕集,紧围衢城,麋烂处州,因截留海运漕米,以济军粮,后蒙皇上福庇,贼竟远遁,浙境肃清,其用心常见精细!但未能大展才华” 。证明他有从政能力,只是环境不好,未能尽才。
卞宝第(1824—1893),出身诗书世家,其父卞士云,嘉庆三年(1798)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湖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署巡,著有《退思斋诗集》 。宝第为士云次子,在引见後,历任闽抚、湘抚、闽浙总督兼福建船政。主政福建时,适值洋务运动兴起,遂投入这一事业,在福州创立织布官局,购买织机,招募民人学习,卒业即将织机给他们纺织,以事推广,同时在赋税上,免征进口税,减收出口布匹税,为民生谋益 。
表中阮祜,因系大学士阮元之子,以官生资格报捐郎中,以后考中举人,出任郎中。其父阮元(1764—1849)为嘉道时期名臣,清人文献中“仪徵相国”、“阮太傅”,都是指的他。是进士出身,历官国史馆总纂、浙抚、赣抚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太傅。他的业绩在文教方面最突出。他重视教育,在杭州设立诂经精舍,倡导学术讨论,将诸生的文章汇编成《诂经精舍集》,刊刻流布,学院培养了一批学者,所谓“上舍士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殚数。东南人才称极盛焉” 。他还在海宁办安澜书院,对建立於雍正间而长期无学额的玉环厅,他派出厅学训导,创立生员中学名额。阮元移节广东後,与在浙江一样兴建文化事业,创办海学堂、三水行台书院。在湖广任上,破除一些对少数民族文童入学的歧视,增加学额。他还修缮浙、赣、粤贡院,改善试子考场环境。阮元主持一些大的著述工程,如主编《经籍纂诂》一零六卷,将唐代以前经史子集各种古籍的正文和注释中的训诂汇集在一起,以字为单位,按韵分类,成为材料丰富的古汉字大字典,其分量超过《康熙字典》,它与阮元自撰的《十三经校勘记》,都是後人研究经学的必备参考书。阮元还主编了《畴人传》一书,为从上古到清代的中国天文历算学家和西洋来华的科学家写出传记,为我国天文历算史的通史研究建立雏形。他还主修《广东通志》。他著作等身,涉及各个学科领域,汇编成《揅经室集》(分为一、二、三、四集及续集,再续集、外集) 。
前述段光清评论浙抚中的吴文熔(?——1854),亦是仪征人,段氏谓其“清廉自矢,励精图治,吏治颇有起色,……臣所事过巡抚,吴文熔为最” 。段氏如此敬重吴氏可能有个人感情色彩,因为后者推荐过他,但在皇帝面前,他亦不会乱说,也是因吴氏有识人用人之长的缘故所致。吴氏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历官侍读学士、户部左侍郎、闽抚、赣抚、浙抚、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他识人用人,奏保知县江忠源、段光清、按察使黄宗汉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有所作为,所以段光清的评騭不为虚枉。吴氏在赣抚任上,奏请将文天祥从祀文庙,原因是文氏“志宗孔孟,生死不渝”,即推崇杀身成仁的气节,他的建议得到批准。后来他在湖北与太平军对抗,兵败无援,向北叩首,大呼“无以报圣朝”,投水自杀,清朝在武昌特为他设立专祠 。可知他崇尚气节,并能亲身实践。
杨凯、阮元、晏端书、吴文熔、卞宝第等进入史册的大学士、总督、巡抚、提督文武大员,都有政绩可寻,表明仪征在清代政界出了一些人才,堪足称述。
表中的张兆兰和卞绪昌、卞綍昌从政之时,中国陆续出现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立宪新政,在他们身上已多少反映时代特点,张兆兰於同治间以兵部郎中身分在部候补,光绪九年(1883)奉旨记名,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用,十三年(1887)实授,十六年(1890)获该衙保奏,次年充武库司总办上行走,十八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他又加保奏,次年派充万寿庆典随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新设管理洋务机构,张兆兰以兵部官员派到该衙办事,而且屡得该衙保奏。卞绪昌年轻时随侍乃父卞宝第於湘、闽等省任所,后捐纳为道员,於光绪二十六年(1900)分配安徽试用,次年四川总督奎俊以他是新式人才给予保荐,其奏疏云:“该员优居里閈,志切匡时,外而交往之宜,内而吏治之要,思虑深远,识见明通,自少随父之任,遇事留心,於各省吏事民情利弊得失,洞若观火,才华越发,议论和平” 。也就是说卞宝第在福建办洋务,绪昌随侍学习,又肯用心,得到经验和新的见解,需要给他机会去实践,以为朝廷出力。其弟綍昌,捐纳同知,在广东试用,光绪二十七年出使日本大臣蔡钧奏调他充任随员,派充长崎正领事官,三年期满,出使大臣杨枢奏保他为道员,仍留原差,三十三年(1907)二次差满,杨枢以其“保护华侨异常出力”再行保奏。次年二月农工商部调其在商务司行走,四月督办铁路大臣吕寰调他担任铁路南段总稽查 。他在外为使馆官员,在内承办新式企业。大官僚子弟张兆兰、卞绪昌、卞綍昌承父辈之余荫,得入新衙门、新事业机构任职,而且被人认为是新人才,这自然说明官僚子弟在官场上有优越地位可资利用,容易得到相应职位,但同时也表明,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仪征开始出现办理现代事务的人才,紧接着就出现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如盛延祺、刘师培等人。盛氏(1894—1923),宣统间考入两江商业学堂、南洋水师学堂,参加同盟会,终因坚定追随孙中山,为军阀所杀害 。其弟盛成(1899年生),十一岁加入同盟会,次年参与辛亥革命光复南京活动,被誉为“辛亥三童子”之一。刘师培(1884—1919)在清末与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前身),倡导社会改革,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他们的作为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引见履历文书和其他史书资料,说明清代仪征涌现了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才,可以说基本上是官僚人才,尤可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才的素质也有不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