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较有作为的皇帝大多注意勤于政务,而御门听政则是重要方式之一。“五帝神圣,……朝以听政,昼以访问,暮以条令”。汉宣帝刘询“五日一听事”。东汉光武帝刘秀“每旦视朝”。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幸朝堂,亲览冤屈,亲隶囚徒”。到了明代,洪武初年即有早朝制度,命为“常朝御门仪”。嗣后,永乐、景泰、天顺、隆庆、万历等朝逐渐完善。
清沿明制。清代第一个皇帝顺治,就“有御门之举”。康熙年间,御门听政作为一项礼仪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清代各部院的奏章送呈皇帝之后,多有谕旨下达,而未奉谕旨者则下达内阁。待积存若干件之后,皇帝传旨于某日举行御门听政。内阁得旨后,即传知在京各部院衙门。各部院官员将应进奏之折本备于函匣之内,并饬陪奏官属按时入奏。
届时,乾清门首领太监等事先于乾清门正中陈设宝座,宝座前摆一香案,宝座后置屏风。在黄案前左方铺好跪奏者用的毡垫。黎明,乾清门侍卫在宝座左右翼立,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及豹尾班执枪侍卫、佩刀侍卫则在丹陛下左右相向而立。当滴漏未尽之刻,各部院奏事大臣及陪奏官员集于朝房,进至中左门袛候。春冬在辰正初刻,夏秋则在辰初初刻进至后左门袛候。侍卫转奏得旨,百官即按序进至乾清门丹墀东,西向而立。记注官、翰林、科道官则于西阶之西,东向而立。此刻,皇帝从内宫乘舆至乾清门升座,记注官随即由西阶走至西柱下向冬而立。先有尚书一人奉本匣由东阶上至黄案前跪下,将本匣恭设于案。起立后趋至东楹入班之位,再跪奏所奏之件,而后由东阶左边退下。其余各部院依序进奏如前。百官奏毕,满内阁学士一人奉折本函匣由东台阶至黄案前跪下,大学士、内阁学士依次登阶就位而跪。记注官则走至宝座右边,依然面东而立。此时满内阁学士将函匣启开,取折本依序奏闻。每奏一事,皇帝即降一旨。大学士、学士当即承旨。而后各官分别从东西台阶退下,皇帝还宫。
清朝皇帝的御门听政,程序大体如此。但听政的地点并不仅仅在乾清门一处,而是依照皇帝的行踪而定。皇帝若在大内居住,御门听政必在乾清门举行;如果在外驻跸,则于驻跸地点举行御门听政。例如畅春园广梁门内的澹宁居前殿,就是康熙驻跸畅春园时举行御门听政和选官引见的场所。圆明园勤政殿则是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诸帝驻跸圆明园的御门听政之处。
清代的御门听政,数康熙朝最勤,几乎每日都要举行。那是很多重大的决策,诸如讨伐吴三桂的叛乱,反击沙俄侵略等重大事件,都是在御门听政时作出的。随着社会的稳定,政务的消减,御门听政的次数也相应减少,或二三日或三五日听政。总之,要根据各部员衙门有无本章入奏,或入本章之多少而确定。
已决定举行的御门听政,如届时遇有大风雨雪,也可改期举行。雍正四年四月十八日晚,微雨晒晒,一直下到第二天清晨。原已下谕于四月十九日举行御门听政。雍正帝当时在圆明园驻跸,考虑到京城距圆明园路途较远,泥泞难行,便于四月十九日对九卿等又下了一道上谕:“朕从前曾降谕旨:凡遇理事之日,若有大风雨雪,著在京官员等不必来圆明园,朕自改期另传。昨日原拟今晨理事,乃夜来下雨,朕即传谕,诸臣不必前来。而城中官员,俱已行至西直门,闻旨始回。昨夜既有风雨,在京大臣等,理应遵照前旨,何必多此往返?嗣后有特旨所传之官员,若有“风雨无阻”字样,则不论风雨,即著前来。若朕御门之日,遇有大风雨雪,伊等即互相传谕,不必前来。”(《世宗实录》)乾隆二年有一次御门听政时,不料下起风雨来,入奏官员的衣服均被淋湿。乾隆帝下谕大臣每人赏纱二匹,陪奏侍班、引见执事官员及执事等每人赏纱一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