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由楼主所提供的这些资料而得出:“十三也是个不容人染指权力的人”这样的结论未免有些牵强。或者说这只是可能的答案之一。
有一次漕督保荐一个文官转武职,吏部通过,引见完毕,兵部下了调令,但怡亲王以事设钱粮(大概是工资和养廉银问题)兵部没通过户部私行办理而题参兵部(完全可以协商解决的事,得罪了怡王就惨了),结果皇帝将兵部堂管交吏部议罪,漕督挨骂,那个官也没调成。
如果说协商就可以解决的事,我不明白为什么十三要做这样的小人?就是因为得罪了他?这样明白的挟私报复雍正难道看不出来?如果十三是这样的人,雍正那样精明的人怎么还会那样的宠信他?更何况十三是明白自己的地位树大招风,很容易招人嫉恨,所以才会那样的谦逊谨慎,雍正所给的赏赐也不要。以他那样精明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愚蠢的报复之事,从而得罪人。更何况,十三如果要对那个兵部堂官兴师问罪,以他身分和地位似乎完全没必要惊动雍正。
还有一次,户部一个很受怡亲王喜欢的员外郎,供职年满按规定应该调离,吏不已请旨将其调往本部,手续都快办好了,十三又上折子要求把他留下,雍正不但同意,还将这个人升为了户部郎中(吏部一定郁闷极了,想从十三手里挖人才,真是老虎嘴里拔牙)。
喜爱一个人,觉得这个人能更好的协助自己工作,于是请求将这个人留下来为己所用,只要这不影响其他的人或事,这难道也是“不容他人染指权力”的证据吗?
雍正常说,户部差使要紧,司官一定要好的,经常是十几个备选的司官里先让十三他们挑,剩下的再给别的部,弄的户部司官都牛得不得了。李卫管理盐政想弄个专印,几次请求,户部就是不准,于是只好请了专旨,弄得十三觉得他越权恃宠(感觉十三和李卫后来关系并不好,雍正还为他们调节过,十三死后,李卫上的折子感觉很应景的说),后来户部议覆李卫的折子,不称其为“该督”,而称之为该“盐政”,以示讽刺,雍正说这是一个郎中的错,但我觉得没有十三的暗示,一个郎中怎么敢如此开罪皇帝宠爱的总督。
据我所知,盐务对朝廷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事,盐税也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在明朝还有盐引(引岸)被私人垄断的情况,但是到了清朝,就基本上收归国有了。而李卫所要求的盐政专印,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权利,正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十三才不准的吧?至于说十三觉得李卫越权恃宠,不知楼主有何证据?至于说称李卫为“该盐政”就是讽刺,能不能请楼主说明一下呢?
四应该很清楚十三的脾气,所以他曾经骂闽抚毛文铨说:事关钱粮的事你不请示户部就直接上奏希图朕的宽免,朕只能仍将奏折交部议奏。我完全相信怡亲王,却不能相信你们这些督抚。
关于这段话,我很奇怪:雍正骂一个督抚与十三有何关系呢?越级请示本就是官场大忌,似乎还有明文规定不许越级请示,当然上密折可能要除外。但是即使是密折似乎也有一定的规矩而乱不得。记得有一段史料记载,李卫想通过怡亲王上一道密折,可是适逢允祥有事离京,送密折的人只好携密折返回,也不敢就直接呈给雍正,这好像是冯尔康的《雍正传》中讲的。至于雍正说他完全相信怡亲王,这只是在陈述事实,允祥又有何错呢?
至于说十三本人为天潢贵胄,金枝玉叶,他的骨子里是高傲的,我想这恐怕是真的,因为他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如果说他有很强的贵族主子意识,我个人觉得用词有些不妥,贵族是事实,主子这个词要看怎么理解,而“视普通官员为下人奴才”就有些过分了,如果说十三觉得自己高他们一等是很可能的,但是视他们为下人奴才就很难为人所接受了。
至于“蔡铤”案,我不想多说。我本人因他在年羹尧一案中的表现,对他无多大好感,他对岳钟麒所言,我也觉得有挑拨离间之嫌。更何况据他所言:允祥经常对人言道:傅鼐又奏了我一件不是,这怎么会是为人极为谨慎,而又精明圆滑的十三所为?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其中会有不足和偏颇,还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