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封信选自: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第五卷),记录了一个传教士所观察到的清代中期中国妇女的婚俗和地位。
耶稣会传教士B神父致福尔邦(Forben)伯爵夫人的信
(1765年9月9日于北京)夫人:
您在两年前要求我把对某些习俗的具体观察结果寄送给您,关于这些习俗,您过去只看到过简单的叙述。我还不知道您对我撰写有幸给您寄上的文章时采用的方式是否已经满意,但至少让我感到宽慰的是,我已经履行了一项就我而言极为宝贵的义务,并以此证明了我对您的最完全的忠诚。正是本着这种情感,夫人,我将在这封信中就您提的最后一个问题进行答复。
您问我在中国人当中的结婚仪式是怎么样的。但在进入这方面的问题之前,我应当首先提请您注意,结婚者的父母亲,或者在其父母亲均不在的情况下,他们的祖父母,乃至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在他们的子女的婚姻问题上具有一种完全为所欲为的权力。我是从男方血缘最近的亲属那里听说这一点的,因为女方的亲属只有在男方的亲属不在的情况下才有这方面的权力。他们的儿子只有在下面这两种情况下才可能摆脱男方长辈在这方面权力的影响:其一是如果他们与一位外国女子,例如与一位穆斯林女子或一位犹太女子结婚,因为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外国的法律规定,缔结这种婚姻关系的人享有完全的自由;其二是如果一个出门在外的年轻男子在一个边远的省份里,并于不知道其父母可能在他不在时已经给他定婚的情况下与他人结婚,那么,他的婚姻是有效的,他没有必要与其父亲最初的打算相一致。但是,假如他与女方还只是处于订婚的阶段,那么,他得在接受打八十大板的惩罚的情况下,解除原有婚约,并接受其父母给他定下的妻子。
其次应当注意的是,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婚姻与我们大相径庭,即女方不仅不用携陪嫁财产,而且男方还必须得花钱购买女方,并给女方的父母一笔双方彼此觉得合适的钱款。后者是人们在签订婚约后支付的一部分定金,而另一部分定金将在举行婚礼前几天支付。除了这些定金,男方还得向女方的父母送去丝绸、稻米、水果等礼物。如果女方的父母收下了定金和礼物,这一婚约就会被看做已经完备,双方均不得毁约。
虽然女方不用有陪嫁财产,但按照惯例,没有男孩的女方父母会大方地给其女儿准备一些嫁妆。没有男孩的岳父有时甚至会让其女婿住到自己家中,并让女婿继承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但是,他不得不把另一部分家产遗赠给自己家中以及同姓的某个人,以免断了祭拜其祖宗的香火。如果该岳父在去世前尚未选定另一部分家产的继承人,法律会要求他血缘关系最近的亲戚们共同商量并选定能够充任延续香火职责的人选。这里的人们把祭祖视为必不可少的事情,以至于如果某人是独子的话,他在结婚时不得前往其岳父家居住。而即便他去其岳父家居住的话,那么,也只能住到其父亲去世时为止。
中国人对其祖宗的灵魂抱有的这种具有迷信色彩的虔诚,使收养之事应运而生。那些没有男性子嗣的人往往收养别人的男孩。这种收养由两类方式组成:第一种是指定一个外人的男孩做自己的继承人;第二种是选定其亲戚中的某个人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在第一种情况当中,中国人会向他们收养的男孩的父亲支付一笔钱,而这个男孩今后只承认其养父是自己的父亲。该男孩还要姓其养父的姓,并在其养父去世时为其戴孝。如果被收养的男孩入门后其养父又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男孩,收养关系会始终继续存在,因为这种收养关系在其养父的婚姻之前,故该养子有权得到和其他孩子同等的财产。在第二种情况中,一位没有男性继承者的中国人可以收养其弟弟的长子。与之相反,其弟弟若没有儿子,而且其兄长有两个儿子的话,则可以收养其兄长的次子。总而言之,如果在一个有三兄弟的家庭里,若某人有三个儿子,那么,他只能给自己留下其中的一位,余下的两个儿子则由其两位兄弟分别收养。这种被收养的男孩叫做“过继的继承人”。
中国人认为婚姻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可以有人在祖宗的牌位前接续香火;第二个目的是繁衍后代。曾把其学说汇集于一本讲礼仪的书籍之中的哲学家们谈到过适合于结婚的年龄,并大体上对人们在处于什么年龄时该做些什么事情均作了规定。
根据他们的说法,男人在十岁时其头脑和他们的身体一样脆弱,所以最多只能用于学习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二十岁的男人并未具备其所有的能力,他们才刚刚觉察到第一道理智之光;然而,由于他们开始成为成年人,人们应当给他们戴上成年男子戴的帽子。男人在其三十岁时成了名副其实的男人,既强壮又精力充沛,这一年龄是适合于结婚的年龄。人们可以赋予四十岁的男人普通行政官员的职位,可以赋予五十岁的男人难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职位。男人在六十岁时就变老了,往往谨慎有余,活力不足,以至于这种年纪的人不该亲自去做任何事情,而只要指派人们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即可。对于其体力和智力已经减弱、无能为力的七旬老人来说,他应当任由其子女来照管家里的事务。八九十岁则是老朽不堪的年龄。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有点像儿童一样,他们不受法律的约束。如果他们活到一百岁,其应当做的就只是设法使其生命得以打发时光。人们从这些关于年龄的划分中可以看到,中国人以前认为三十岁是结婚的最佳年龄。但在今天,人的本性使他们觉得不应这么晚才结婚。相关的法则会顺从于各个时代的习俗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