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小儿子曹干,又名良,死时将其托付给曹丕。“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愍其如是,每为流涕。”每每读到裴松之的这个故事,心中总是很感慨,曹丕是那么感性的。我是你的哥哥。这句平平常常的一句话,竟然也让我对曹丕的印象改变。他为什么要流泪呢?是由小曹干的说阿翁想到了自己那英雄的父亲,还是由曹干对自己的亲热,想到自己与曹植,曹彰的深深芥蒂?
小时候对曹丕的印象,是七步诗。由那个经典而经不起推敲的故事里记住了一个凶残的哥哥,一个可怜的才思敏捷的弟弟。接着就是无数同情曹植的文章中一个出现频率很高又很令人绝倒的词——曹丕与他的爪牙~长大后仔细想想,却觉得哪有那么白痴的皇帝?他随便找一个罪名把曹植杀了,也比吟不上诗这个荒唐的理由好。
再说曹彰。裴松之注“建安二十五年,太祖于洛阳疾笃,驿召彰,未至,太祖崩。及彰至,问玺绶,将有异志。谓临灾候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这句几乎是绝情绝义话若是真的,曹丕不想杀他,那曹丕早就不是魏王了,也可能早死于非命了。
还有老太后。“(曹植)入见清河长公主,欲因主谢,而官吏以闻。帝使人逐之,不得见。太后以为自杀也,对帝泣。”啧啧,粗读下觉得曹丕确实也太狠,但曹植也着实胆大,这样不告而来,京城奔走,让皇帝怎么想呢?太后,竟以为曹丕把曹植逼死了。也许心里就算有这个想法,听了之后还是会心酸的。想象着卞太后对魏文痛哭着:还我植儿,还我植儿。然后是怎么解释都不听...他还真是要好好忍受一下的~
都说成败论英雄,然而有的时候对于弱者的同情倒使得失败者流芳百世,成了一个悲剧英雄;胜利者反而只是爱耍手段的阴险小人。我喜欢曹丕,也不是因为他的权谋,他的抱负,那些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是他完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清丽朴素,感人肺腑,他确实有一颗敏感的心,这岂是容易伪装的?《与吴质书》中的感慨,使我不相信他就是那种无情的人,七子俱逝的惊惧与无奈,沉痛而不显得矫情。这让我想到他经常被人诟病的杀弟诸事,应该也是很无奈的,内部残忍的争权夺利,本就是你死我亡的事情。他既然对小曹干流泪,又何尝不想做个好哥哥呢?
咳咳,下面说点不要命的话。我总觉得曹丕和四有的地方很像的。有个英雄无敌的老爹,有几个自认为很有才干又很伤脑筋的弟弟,一个非常喜爱的爱弟,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老太后....又都是胜出之后反倒被人骂得不像样子的~ 其实看四的朱批,看曹丕的文章,又都能很直接地看出两人的可爱之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