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禧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出生于康熙五十年正月,母亲陈氏是汉人的女儿,康熙在世时只封为贵人,雍正初年才被尊封为熙嫔,地位很卑微。胤禧既没有资格像几位年长的哥哥那样去争夺储君之位,也不奢望能成为佐理朝政的显贵勋王,自幼年起便醉心于诗文翰墨,除在上书房中读书习武和偶尔随父皇出京巡幸,消闲自得,无忧无虑。胤禛继位后,对这个多才多艺的幼弟很关照,雍正八年二月,胤禧2O岁时封为贝子,同年五月又以他"立志向上"晋封为贝勒。
乾隆皇帝弘历,幼年便和与自己同年出生的二十一叔父一起在宫中读书,叔侄之间感情十分融洽。雍正十二年正月,胤禧作了一幅《山静日长图》视为喜迎新春之作,当时已封为宝亲王的弘历特为赋诗一首,请自己的师傅梁诗正题写在叔父的画上。弘历即位后,便晋封胤禧为慎郡王。
胤禧自幼就喜爱绘画。他的画以山水为主,远师五代画家董源和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近学明代吴门画派巨匠文征明,清幽淡雅、笔致超逸,很有贵族画家的个性。清代画史中列其画为"本朝宗藩第一"。
身为天潢贵胄的胤禧,不热衷于争权夺势,只喜欢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他自号春浮居士,又因得到端石砚山名为"紫琼岩"而自号紫琼道人。同时他与多位官职卑微但才情出众的文人保持密切的往来。
特别要提的是胤禧与"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郑燮的交往。雍正三年,33岁的郑板桥游历京师,与很多佛门名僧和八旗贵胄中的文人相过从,在一起高谈阔论、吟诗奕棋,其中就有年方15岁的"御弟"胤禧。这位颇具才华的贵胄少年与郑燮一见如故、诚挚相交,使这位素以清高狂傲著称的江南才士对他也肃然起敬,终于成为此后几十年中的挚友。
乾隆五年,郑燮再次来到京师。胤禧对他十分热情尊重,优礼款待。乾隆六年郑板桥授山东范县县令。在临赴任之前,俩人也唱和往来。
乾隆七年,胤禧请郑燮编刻自己的诗集《随猎诗草》和《花间堂诗草》并为之作序。郑板桥觉得自己仅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不好在堂堂皇叔诗作之前冠以品评之文,然而又不能辜负好友的一片盛情,遂在集尾作跋语一篇,对篆禧的为人和学问作了很中肯的评价。文章开头便说:"紫琼主人者,圣祖仁皇帝之子,世宗宪皇帝之弟、今上之叔父也。其胸中无一点富贵气,专与山林隐逸、破屋寒儒争一篇一句一字之短长,是其虚心善下处,即是其辣手不肯让人处"。又提到其治学精神:"琼崖主人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最后又对胤禧的艺术作出了总的评论;"主人有三绝:日画、曰诗、白字。世人皆谓诗高于画,燮独谓画高于诗,诗高于字。盖诗字之妙如不云之月、带露之花,百岁老人、三尺童子无不爱玩;至其画,则荒河乱石、狂风怪雨、惊雷掣电,吾不知之,主人亦不自知也。世人读其诗,更读其画,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这篇跋文,体现出郑板桥对胤禧及其艺术的了解之深,也揭示出他们之所以相交甚厚的原因所在,使人们看到胤禧与一般王公贵族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