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七
绣球
绣球一名雪球,一名玉团,旧皆木本大树。近以通洋,自洋载至中国者,名洋绣球,草本也。其花初放小蕊,黄色,成球始白,将败则紫,开最长久,惟畏日耳。截枝插地,避阴易活。
看到这一条的时候,忽然感觉,这个说的很像康熙的德妃。草本木本的变化,想起德妃的一些流言,正史记载德妃父亲是护军统领威武的女儿,而野史有云,威武又是德妃的前夫。
其花“初放小蕊”,德妃刚刚入宫时候身份地位低下,如今仍看不到她的详细资料,所以很多人推测她的出身应该是宫女,那正是初放小蕊了。
“成球始白”,想起德妃身份的变化,生了皇四子胤禛,母以子贵,十八年十月册封为德嫔,十九年又生皇六子胤祚,,后来者居上,二十年既被封为德妃。
“将败则紫”,再后来康熙死后,皇四子胤禛做了皇帝,这下子她的地位立即尊贵了起来,成了皇太后。仁寿皇太后不仁寿,册尊典礼还没有下,她就突然去世了。
德妃的一生,真的变如这绣球一样,开得最久,从康熙早年,一直到康熙去世,由普通宫女,到地位尊贵的皇太后,这个后宫能有几人?绣球啊绣球,虽然不是最美丽的,却是最长久的。一年四季,温度合适,都会开花,看德妃,三子三女,时机合适,宠幸不短。
以前曾听人说过,洋绣球,属于虎耳草科。虎耳草,因为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用过,所以我便认定了她是美好而凄伤的,那德妃的一生,早年的得宠,地位的上升,在其他妃嫔看来,是多么值得艳羡啊,可是,得失参半,母以子贵,母因子伤,最后岁月里看亲生儿子的争斗,又是怎样的辛苦凄凉。
所以不必看别人外表的风光,有怎样的美丽,就有怎样的辛酸。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没有大起便没有大落,这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一六八
烟草
这一则比较长,只是其中的几句让我有些感叹。
“……而此日之黄童白叟,闺闱妇女,无不吸之,十居其八,且时刻不能离也。……”想起康熙来,康熙因为小时染上烟瘾,后来做了皇帝,为了表率万民,很辛苦地戒了烟。可是看看这则记述,很是心疼康熙。〈在园杂志〉的作者刘廷玑,生卒年无考,却知道至少他在康熙十六年和五十四年间在世。他出身仕宦,由廕生官,出为浙江台州府通判,后来有路升去,做过知府,按察史。他的〈在园杂志〉据自己说都是记载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者。若是如此,那康熙年间吸烟的人岂不是十有其八,白白浪费了老爷子的一片苦心。康熙这个皇帝,做得太苦,不若顺治的任性,没有雍正的发泄,他能隐忍下来,处处规劝自己,能活到70岁还真是奇迹,或者说他真的有一颗包天容地的心,要做一个好皇帝,真难。
一七零 姥姥坟
京城西便门外二十里诸葛庄南,士人名姥姥坟,乃明朝葬宫人处也。冢固累累,碑亦林立,文皆奉皇太后或皇后懿旨,谕察翼圣夫人,或赞圣夫人、奉圣夫人之类。文更典雅,皆出司礼监太监手笔。守坟老妪尚能言其所以,每于风雨之夜,后现形,或作声,幽魂不散。余题诗有“莫怨当时恩厚薄,十三陵上亦斜阳”之句。地震后,碑俱倒仆,将来自化为乌有矣。
周末在恩济庄二十一世纪学校上课,因为课程比较无聊,所以在看随身携带的〈在园杂志〉,看到了这一条,想起了目前所坐的这个地方,正是清代著名的太监坟。
这恩济庄的太监坟,据说还是雍正钦赐的地方,为了解决太监死后的葬地,他拨音万两修建了恩济庄太监坟,后来他的儿子乾隆又在后面修建了关帝庙,专门给人居住,着人看守这坟,所以命名为恩济庄,是皇帝赐给的恩典,要历代太监感恩图报。
下课之后,快速吃完了饭就去校园里转悠着看,以前听朋友说过二十一世纪学校里有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坟。转了一趟,发现校园一角处绿树葱茏,走近去,低矮的灰砖墙,圈着一个大土堆,上面是十几颗茂盛的老松柏,我想这里应该就是李莲英的坟了,一般地方,谁也不会种这大片的松柏吧。走进灰砖墙里,一个开阔的院子,几个外国人在树下围坐聊天,后来擦器知道这里现在是学校外教楼。沿着石砌的小路走过去,只见到一土堆前一块白色的石碑,写着海淀区保护文物——李莲英墓,仔细搜寻了一圈,什么也没有,只出了那土那树,还有前方不远的一个小亭子。
下来查了点资料才知道,恩济庄太监坟只收容在皇宫、南府、景山和西苑效力的太监,那些在圆明园、颐和园效力的太监,死了以后,只能埋葬在颐和园以西,离青龙桥不远的一个叫槐树居的地方。而这里最大规模的太监坟就要数李莲英的了。墓地前面建阳宅,后面为阴宅,阴宅原建大式清水脊砖砌门楼一座,为两进院落,二进院北面粉墙建垂花门一座。进门即达墓地。墓前挖月牙河一条。河中间南北横架汉白玉石桥一座。桥北建三拱五楼汉白玉石牌坊一座。坊横眉上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左侧题字:“阎花风清。”右侧题字:“仙台缥渺”。石坊正拱柱阳面刻联一幅,上联为“通幽向明昭垂万稷”,下联为“大中至正巩固千秋”。过坊摆置石五供桌一座。晶莹洁白汉白玉石雕刻的佛手、鲜果高足供碟四个,中刻石梵香炉一个。墓前东西两侧,各建单檐四角方亭一座。亭式玲珑小巧,形成对称。再后建灰色椭圆形宝顶,陵园中遍植苍松翠柏,浓郁成荫,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十年动乱”中,墓地上建筑物,大部拆毁无存,石雕饰物被砸碎,宝顶也拆掉,有的树木也被砍掉,直到1982年文物普查时,墓址仅存小亭一座和数十株松柏树了。(摘自〈京都胜迹〉)
如今这里怎么也想不到曾经过去的辉煌,那么一大片的建筑,我们能够看到的不过是几截断墙,一个小亭,十几颗大树罢了。
曾经听说,李莲英的志愿就是要像郑和一样出名,所以要建超级的大墓,他的名气如今真的不小,比郑和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一百年的时间,一切几乎化为乌有,再大的建筑又怎能敌得过天灾人祸,惟有人心的不朽,才真的能流传千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