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不愿意提起被戏剧化的玄烨,追溯起我喜欢上他十来年的时光里,似乎未曾遇到过,光和影的交集里可以与我心中玄烨完全重合的人。但是有的时候,看到荧屏上林林总总玄烨的身影,也总是忍不住絮叨下自己心里的感受。
第一个玄烨的荧屏形象,来自于94年的《康熙大帝》,一个瘦弱的男孩子,走起台步来还有些生疏,没有更多的映像,剧情早就忘得七七八八了,记得那首歌说:“千古一爱,心底深埋,那个爱字到死也没能说得出来”。那个时候不懂,但是记住了。多年之后才会心一笑,一个年少帝王的成长和遗憾。想起那个年代的电视剧,实在朴质,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精致的视觉效果,但是有种朴朴实实的情怀,足以让我一直记得。
98年的《鹿鼎记》,是值得纪念的,马浚伟的玄烨,一身紫袍,轻轻皱起眉头,像一个水印一般,不深不浅的烙在心灵。不管是那时还是现在,都喜欢马浚伟的玄烨,尽管他只是自己心中玄烨的一面,尽管《鹿鼎记》说的并不是历史,还是被他打动了。看着《鹿鼎记》仿佛窥见了玄烨的成长,是我不曾知晓的,可以想象的,从踌躇满志的少年,到自信满满的君王。仿佛看到他在成长的道路上舍弃了很多,也得到很多,割舍了年少的情谊,学会了君王的坦然。尤其喜欢马浚伟眼睛里流露出的某种微妙的忧郁,正是多年之后我顿悟的那个玄烨。不知道为何,看到马浚伟的玄烨时,我会觉得自己的感受像是一个轮回,这个玄烨让当时的我看到了许多,而那些当年年少的我不曾看到的东西,再看来却一一浮现。不得不佩服金庸对玄烨的理解,并非用史实去堆砌一个僵化的玄烨,是自己感受的玄烨。也很佩服监制李添胜对于金庸的诠释,还有黄沾为玄烨写得主题曲,一点一滴说不完道不尽,只是自己慢慢的领会。
新的《鹿鼎记》宣传的时候,曾经期待钟汉良的玄烨,但是看到的时候却有点失望,没有被触动的感觉,但也说不出太多的不妥,可能是跟当年27岁的马浚伟相比,34岁的钟汉良,自然有了岁月的痕迹,减弱了我从《鹿鼎记》里窥见到玄烨成长的感受。如果说马浚伟的玄烨是酒,不管放多久,每喝一次都有不同的味道,那么钟汉良的玄烨就是水,没有缺点,却品不出味道。或者只是自己看得太少,就像多年后在看马浚伟的玄烨一样,不知何时再在看钟汉良的玄烨会有新的感悟。
红遍大江南北的《雍正王朝》,焦晃所演绎的暮年玄烨,也让我领略了所谓老父心境。虽然也时隔多年,但是有一幕我至今难忘,一直认为那一幕就是玄烨暮年心力交瘁之时浮现的表情——华丽的车撵上,玄烨撩开厚重的门帘,站起身时黑色的毛皮袍子垂下,脸上爬满深深浅浅的皱纹,眯起眼睛看着伏在地上的群臣——那应该是一种想要说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的神态,是玄烨在帝王的带路上兜兜转转之后,有些疲累的身影,也是一个耗尽心力的父亲。我自认为今天的自己可以理解《鹿鼎记》里23岁的玄烨,可以理解成长之后的舍与得,一同成长的朋友情谊。却不敢说懂得《雍正王朝》里的那个老人,还是太年轻,终难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玄烨和他儿子们纠葛。
很多人说喜欢陈道明演绎的玄烨,有霸气,有王气。但是从我第一眼看到这个玄烨开始,就深深的感受到他扭曲了玄烨在我理解里的形象。陈道明身上所谓的霸气,并非我所理解的王者,应如太阳的光辉一般,让人见之仰慕的气质,即使是帝王也对家国天下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畏,抱着一份兢兢业业的态度戮力上国、下惠流民。相反我感受到的陈道明是一种渗进骨子里的阴势,见之的毕恭毕敬只是为权势的畏惧,而非发自心底的敬重,所谓君临天下只是唯我独尊,少一份敬天保民的谦卑,治理国家不过的君君臣臣之间的阴谋与权术。洋洋洒洒50来集的篇幅,号称“历史正剧”,且不说剧情东拉西扯,整个剧实在戏剧化得过分,很多情节只是为了煽情而煽情,没有带着真正理解玄烨的朴实情感去诠释他,终不能引起我的共鸣。
近几年的《少年康熙》、《康熙秘史》,大致是穿上古装的青春偶像剧,共同点都是想刻画出,玄烨这个有些桀骜但不失聪慧的少年天子,如何脱去年少的轻狂成为出色的帝王,当然这一段不凡的心路历程上,少不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然后学会的如何选择爱情和江山。这些剧情早已脱离了说一段历史,说一个历史人物的范畴,当然说不上如何去诠释玄烨。写一个人的成长,本来可以是一段很打动人的故事,但是为何一说到帝王的成长就必然是情爱与江山的抉择,为了成就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作为戏中人的玄烨也必然会被抹杀掉本来的面目。
还是几年前,每一次跟玄烨有关的戏,我都会抱有希望,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极度失望后,也就不在关注了。商业化的运作,必然是为吸引大众的眼球,有什么比宫廷里的阴谋与爱情更加的吸引收视。高效率的导演和编剧们,没有时间去理解人物,历史本来的情节更可以节省时间,大手笔的渲染和修饰后只能是戏剧化的做作和矫情,因而今天历史剧会陷入媚俗。说一段故事,塑造一个人物,需要回归到最朴质的状态,真正理解之后自然的表达,不需要花哨的煽情,也能触动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