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至木兰围场一路上有二十几处行宫,鞍子岭行宫便是其中之一,位于滦平县南部,其地因有山状若马鞍而得名。该行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第二年工竣并投入使用。当时出口后的第一座行宫是两间房,第二座便是鞍子岭,所以被称为“口外避暑之第二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九日,康熙帝从京城去木兰围场途中首次驻跸鞍子岭行宫。此后,康熙帝每年往返于木兰围场时曾多次驻跸。但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以后,再也未见记载。也就是说在康熙帝北巡的路线上再也未出现过“鞍子岭行宫”的名字,代之而出现的是长(又写作常)山峪行宫。
乾隆年间编纂的《热河志》卷44“行宫二十”中写道:“长山峪行宫,在两间房东北三十三里,康熙五十九年建。”可见,康熙五十八年、五十九年是鞍子岭行官消失和长山峪行宫兴建的重要时间。
俗称口外行宫是三十里一尖宫,六十里一住宫。而长山峪距鞍子岭仅仅四公里,远不符合“三十里一尖宫,六十里一住宫”的原则,也与康熙帝“躬行俭德”、祟尚节俭的一贯作风相去甚远。于是便产生了“鞍子岭行宫拆撤之谜”。要想找到谜底,只有相信史料。然而,笔者努力多年,竟然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得求助其他。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笔者曾两次对鞍子岭、长山峪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发现在两地父老中流传着同一个传闻。传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康熙帝再一次来到鞍子岭行宫。随行的家眷中有位“马娘娘”,她听说此地叫做鞍子岭便心生不快,因为“鞍子”要压在“马”身上,犯了忌讳。恰好这年她生了一场重病,险些丧生。最后认定是“鞍子”与“马”犯了忌讳才有此灾祸。为此,废弃鞍子岭行宫便势在必行了。但把这么好个行宫废弃未免可惜,同样有悖于康熙帝崇尚节俭的作风。况且从两间房到下一个行官王家营(建于康熙四十三年)有近40公里的路程,中间确实需要一座行宫。于是就鞍子岭附近用拆鞍子岭行宫的砖瓦木石重建新行宫的想法便产生了。那么新宫建于何处呢?位于鞍子岭西南不远的长山峪是个理想之地。那里虽然地域不大,但南有龙头山,北有凤凰岭,称得上吉祥宝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经过一年的时间,长山峪行宫便替代了鞍子岭行宫。
关于“忌讳”之说,自古以来相信者就大有人在。在古人中不少见,在康熙帝的生活中也不少见,仅和口外几座行宫有关系者就有好几则传闻,诸如蓝旗营行宫、汤泉行宫等等。假设因“犯忌”而能让视节俭为美德的康熙皇帝大拆大建行宫的话,那么这位“马娘娘”绝非一般。康熙帝的后宫人数众多,死后葬入清东陵的就有55人。遍查这55人,与“马”字有关者两人,一为荣妃马佳氏,一为马贵人。“贵人”在清代后官八个等级中占第六位,只高于常在和答应,因此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况且马贵人又不是哪个皇子、皇女的生身之母,即使她因“犯忌”而生病,也不会打动皇帝为她大拆大建行宫。因此,马贵人可被筛选出局。那么,这位“马娘娘”很可能就是荣妃马佳氏了。
…………
之后作者分析了一番荣妃的生育情况,特别是老三和荣宪的受宠,并且由荣宪受封固伦公主推断出她已经被视为嫡出,荣妃是不是皇后的皇后,老爷子为了心爱的荣妃马娘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是非常非常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