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了一下坛子里貌似没有这个东西啊..今天在图书馆找到的 总共有12幅。
先把文字部分录入上来。OCR了半天还简繁转换神马的真的很麻烦啊..之前一直在录入的JMS辛苦了!
图片部分原先是一个PDF文档,等我找到能传东西的地方再放上来(比200K大啊怨念..)
这12幅真的真的有蛮多可以YY的,哈哈。【】里是某只的怨念旁白
版权:
来自黄苗子:“雍正妃画像”,《紫禁城》04期,1983年。 小字部分:
雍正妃画像十二幅,绘于
胤禛登基之前。妃子所著服装,为当时汉人妇女流行的装束。雍正和
乾隆帝也都有穿着汉人服装的画像。
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妃画像》十二幅,每幅纵184.6 厘米,横97.7厘米。作于十八世纪初,是我国淸代初期肖像画的珍贵作品。
雍正是
康熙皇帝(玄烨)三十五个儿子中的第四个【这个纯扯淡么?35个是总共,4是序齿吧?】。 他二十岁左右封贝勒,三十一岁封为雍亲王,住宅就是后来变为喇嘛庙的雍和宫。康熙又赐给他一座花园,地点在康熙帝经常“行幸”的畅春园北面,即后来屡加扩充、闻名中外的圆明园。
康熙帝统治中国六十一年,他是个有为的君主,可是 晚年使他最头痛的是三十五个儿子当中有几个勾结朝臣, 剧烈争夺皇位。他死后由胤禛【这个OCR好好玩啊每次四爷的名字电脑读出来都不一样,hiahia】得了大统。雍正在位仅十三年,死年五十七岁。
雍正帝的皇后乌喇那拉氏、熹贵妃钮祜禄氏(乾隆帝 的生母,乾隆时尊为皇太后〉都不是汉人。《淸史稿》中 提到雍正的妃还有年氏〈
年羹尧妹,汉军镶黄旗人〉、 耿氏、李氏、刘氏、宋氏等,多是雍正未即位前的侧
福晋【还多是,真扯..扯的大家自动屏蔽】。
这十二幅画像,是否有《淸史稿》所提到的上述诸妃, 也许可从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朝的妃嫔半身画像中查对出来【真的有这玩意么好想看啊!】,但《淸史稿》中的《
后妃传》较为简略,胤禛的“
后宫”绝不止这几个人【扯吧明明是你自己列举的时候说少了】,葬在河北省易县西陵的泰陵、泰东陵、泰妃园寝中的就有胤禛的二十四个后妃。但是从这些画像的背景中,我们却可以找出线索,这十二幅画像是胤禛即位以前在藩邸时所画的,圃中的房帷院宇,可能就是圆明园的实景。
十二幅中的一幅,是冬天的背景,画中人穿的是皮褂子,在揽镜自照。后面屏风是“破尘居士”写的两首七绝诗。下面两个图章:一个是“壶中天”,一个是“圆明主人”。这后一个章充分证明是胤禛在封为雍亲王、受赐了圆明园之后的私印,而“破尘居士"这个署名,以及一手董其昌书写体的风花雪月诗看,也正说明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耍的一个小小花招——在父皇和诸兄弟面前, 表现出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寄情于妇人醇酒 (“壶中天”)的假像。
从背景的许多园庭、月门、拦杆以及花草树木看,地点也不像在城内的雍邸,因此有理由说明这是在康熙当时赐给胤禛的圆明园内画的。
如果这个从当时历史推断出来的臆说,是合符事实的话,那么这十二幅作品,应当是和《韩熙载夜宴图》那样, 包涵着政治意味的。
这十二幅画像并不是十二个人,例如墙上题字署款米元章的一幅和署款董其昌的一幅,所画的是一个人,另外也还有相同的。风景是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来安排画面的。毎季三幅。画中人一色是里衣高领双扣,外罩开领对襟长外褂,长裙不露足。但花样、质料各不相同。 阖中的服装和头饰,明末到淸初都很流行,和故宫博物院所蔵另一幅嘉庆四年从圆明园双鹤斋墙上揭下的乾隆妃子 画像也很近似。这是当时汉人妇女的装束。雍正和乾隆都有穿着汉人服装的画像,也是当时画像的风尚。(参看 《燕寝怡情》及《淸宫珍宝百美图》等画册)。对比一下故宫博物院另一藏品《雍正
行乐图》中四个妃子的服装,后者更近于后来流行的满洲式旗袍。这也可以说明这些画像的服装较早(在康熙晚年),而《行乐图》则是胤禛做了皇帝之后所绘制,因而是宫廷的服式。也有说画像的服装是南式,而《行乐图》则是画的北方式样。这可能是当时宫廷与宫外贵族妇女的服饰不同,在宫外的园庭别墅,可以穿接近明代的南式便装,而在宫廷内则以旗袍为礼服。
肖像(传神或写真)画这门艺术,在中国可以追溯到 世纪前就已流行。【貌似不通,但原文如此】在美术史上,历朝都有著名的肖像画家,但到了中世纪文人画兴盛时期,肖像写真,便被目为“工匠”的行当,传神画的地位被贬低了,可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肖像技法仍在不断发展。直到近代摄影技术传入,才逐渐衰落。明淸之际,通过教士输入的西洋绘画技法,大 大地影响到肖像画。这十二幅画像,脸部用晕染法来表现立体感,衣褶也以线条和晕染并用的手法使质惑和体积感更加淸晰。背景虽然还是传统的散点透视,但却尽量采用 "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方法。这是明末曾鲸一派,从墨骨立架,然后逐层用彩色烘染的传神新法。这种方法,美术史家都认为是参照了利玛窦以来从西洋带进来的肖像画法,并且广泛地被朝野所接受流传,成为康、乾以后的肖像画主流的。康、雍间满洲莽鹄立《画史》说“其写真, 纯用西洋法”,但从现存的莽鹄立所作肖像看,也是线条烘染并用,基本上仍是曾鲸一派的增减。
这十二幅画像色彩鲜妍富丽,许多地方用金碧着色。 几乎每幅都有一个主调,但合在一起又十分和谐。衣褶笔稳定流利,造型准确。每幅像都刻画出了个性,每幅的构图都有变化,而每一小部点景的经营刻画,又是一丝不苟,在雍容华贵的宫廷气氛中,时时出现雅淡的笔调,使人感到华丽而不庸俗,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十二幅画像的面目,大致都是修眉细目,这可能是当时流行的对女性的审美风尚,正如盛唐以后,妇女都尚肥胖一样。
如此惨淡经营的十二幅精心之作,它的作者是谁?虽无文献可考,但出自当时传神画师中的高手,这是无可怀疑。郞世宁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以传敎士身份派来中国的画家,可能是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纔供奉内廷的。内务府档案中,在元年,还有班达里沙、八十、孙威凤、 王玠……等六个“画油画人”“在
郎世宁处学画”的纪录。
可见郞世宁在雍正即位之初,就受到委任。而郎世宁是给皇帝贵族画过许多画像的。此外,莽鹄立也足以画受到雍正赏识的人。焦秉贞、冷枚、沈喩等许多著名画家,当时都供奉内廷,他们的画风,都多少接近于十二幅画像。
据内务府档案的记载,乾隆间许多帝后肖像画的脸部, 由外国画家主绘,而衣服纹饰和背景则山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补绘。以上这些材料,都可供我们欣赏这十二幅画像时,作为参考。